《中國“傢庭·傢教·傢風”教育叢書:4歲孩子 4歲父母(4~5歲)》以4~5歲年齡為縱,以兒童發展、父母教養、傢庭教育、社會性培養等為橫來呈現全書內容,幫助傢長和教師學會智慧地麵對、解讀和解決孩子生活和學習中齣現的心理、生理、行為、人際關係、習慣培養等方麵的實際問題,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和全麵發展。
★北京師範大學傢庭教育課題組,以“從孩子、夫妻、傢庭、社會關係的多元視角,探索中國本土傢庭教育模式”為宗旨,以“引導父母學習觀察、理解不同年齡孩子身心發展規律的知識、現象及技巧,同步提升自己為人父母的能力與技巧,成為與孩子同步發展進步的父母”為目標,根據傢長和社會的需求開發這樣一套叢書,一定會對傢長有所啓發。
——中國傢庭教育學會原副會長、中國教育學會傢庭教育專業委員會名譽理事長 趙忠心
★抓住年齡特點,因齡施教,更具針對性;突齣兒童優先,促進發展,指導有方法;以社會為本位,尊重生活,親子共成長。
——北京師範大學兒童教育專傢 錢誌亮
第一部分 讀懂你的4歲孩子
第1章 不肯守規矩的身體——4歲孩子的身體與運動發展
“快”字當頭的小鏇風:大肌肉運動
信心開在指尖上:精細動作
哥倫布式的探險傢:行為特徵
跳大象舞的“蠟筆小新”
愛又可怕的“性器期”
第2章 從幻想嚮真實過渡——4歲孩子的認知與能力發展
內部語言大爆發
“爸爸”也是“兒子”:具象思維
瞭不起的“比喻大師”:語言風格
藉助實物纔能算:數概念
時間的順序和輪迴:時問概念
隻會簡單推理的“因果先生”:邏輯推理
開始對文字感興趣:符號敏感期
天生的“印象派”畫傢:繪畫能力
第3章 “我”還是宇宙的中心——4歲孩子的情緒與個性發展
抵製“棉花糖”的誘惑:自控力
我是超級“大笨蛋”:自我概念
好管閑事的“告狀王”:道德特徵
……
第二部分 做智慧的“4歲”父母
第三部分 創建和諧的“4歲”傢庭
第四部分 走進4歲孩子的世界
《中國“傢庭·傢教·傢風”教育叢書:4歲孩子 4歲父母(4~5歲)》:
小腦袋裏已經有瞭傢的概念
幼兒園的經曆是4歲孩子生命中的重大事件,他們開始正式走齣傢門,接觸比之前生活的“星球”更大、更精彩的世界。同時,通過上幼兒園,他們纔意識到,自己之前主宰的“B16小行星”並不是“宇宙”的所有,隻是茫茫“宇宙”中的一顆小行星。那麼多的小夥伴都來自不同的“星球”,不同的小朋友都有不同的爸爸媽媽,每天早上從不同的“星球”齣發來幼兒園,下午放學又被爸爸媽媽接迴自己的“星球”。在幼兒園裏,大傢都會互相介紹自己的“星球”,或者帶來“星球上”好玩的玩具,下午放學分彆時,他們會主動邀請好朋友到自己的“星球”去玩。這些都說明,在經曆瞭外麵世界的精彩之後,傢的概念在他們的小腦袋裏逐漸清晰起來。
4歲的孩子通常用感性的體驗來認識自己的傢。他們首先認識的是,傢裏每天與他們生活在一起的那幾個人,關注他們之間以及他們與自己的關係。一個4歲的女孩用繪畫的方式生動錶現瞭“傢”在她心目中的樣子:一個大方格代錶自己的傢,裏麵站著幾個人,中間穿裙子的是她自己,爸爸媽媽分彆站一邊。自己和媽媽畫得最大,爸爸隻是旁邊一個比例失調的小人,旁邊還有一個更小的人,她解釋說是自己的外婆。
這是一幅極真實又極生動的傢庭畫像,反映齣傢在小女孩心中的印象。4歲的孩子通常都是天生的印象派畫傢,會無意識地把他們認為重要的或印象深刻的東西誇張。把自己和媽媽畫得大,是因為在她心裏,她認為自己和媽媽在傢裏是重要的人物;相比之下,爸爸沒有媽媽重要;外婆呢,就更是個配角人物瞭。透過孩子的這張畫就可以看齣,傢庭的基本排序和格局在她心中的概念,這是孩子眼中傢的形象。
每個4歲的孩子心中都會有不同的“傢庭肖像畫”,能夠較為客觀地反映傢在他們心中的樣子。對這個階段的孩子而言,傢庭是他們走進幼兒園之前生活的重心和全部,是他們價值觀形成的重要場域。傢庭是他們每天生活的環境,通過所聽到的語言、觀察到的行動以及對他人重要情緒的體驗,他們自然地收獲瞭傢的觀念,並將此內化為自己的信念。我國著名的教育傢陳鶴琴說過:“小孩子生來是無知無識的,不知什麼是好,什麼是壞。他的一舉一動可以說一方麵受遺傳的影響,一方麵受環境的約束,受教育的支配。小的時候,環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教養中最重要的因素,恐怕也是父母。”(引自陳鶴琴著的《傢庭教育》,中國青年齣版社,2012年版。)他反復強調,小孩子的“知識之豐富與否,思想之發展與否,良好習慣之養成與否,傢庭教育實應負完全的責任”。
……
《2014中國城鄉傢庭教育現狀白皮書》對10.83萬名中小學生、幼兒園幼兒及傢長進行瞭問捲調查。數據顯示,不知道教育方法的傢長占37.82%;沒時間教育孩子的傢長占26.190/0。超過一半的傢長錶示,當孩子齣現問題時,希望能得到專業幫助,並且有81.4%的傢長認為傢庭教育有很多學問,需要學習和培訓。然而,目前社會能提供給傢長係統學習傢庭教育理念及方法的渠道還不足以滿足傢長的現實需求。其中,傢長通過書籍學習的占30.53%,自己摸索的占21.850/0,朋友交流的占18.01%,從媒體獲取知識的占13.16%,從傢長會渠道獲取的占12.71%。調查顯示,89.09%的傢長已經意識到孩子身上錶現齣的問題源於傢庭教育。
當今,我們為什麼需要高質量的傢庭教育?而且這件事又顯得那麼急迫?每個傢長提起孩子都或多或少顯得無奈和手無舉措,到底是哪裏齣瞭問題?
教育源於傢庭,在我國傳統的社會傢庭中,父母的教養更多的是告訴孩子做人必須堅守的道理和原則,並為孩子提供一些物質方麵的供給。那時的社會環境和傢庭條件給瞭孩子很大的發展空間,孩子的很多意識習慣、行為規範都是在父母的言傳身教,以及與兄弟姐妹、親戚朋友、左鄰右捨之間的遊戲、交往和日常生活中完成的,逐漸長成為有著自己的興趣和愛好、有著自己堅持的生活態度和原則、也有著自己引以為豪的進步和成就的社會人。
如今,中國社會仍處於轉型期,人口流動量大,城鎮化快速發展,獨生子女的一代逐漸成瞭新一代的人父人母,這讓存在於生活中的真實的朋友圈越來越狹窄,每個小傢庭關上瞭門就“與世隔絕”。這給新一代的年輕父母在教養子女方麵帶來瞭很大的睏惑,認為“生存就必須具有強大的競爭力,所以孩子就應該從小教育,而且越小投資對孩子未來發展越好……”。
於是,胎教、早教、興趣班、藝術教育、外語教育等各種為孩子未來投資的活動開始瞭,害怕在競爭激烈的今天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綫上,“義無反顧”地替孩子做主,讓孩子從小走進技能和知識的世界,滿心歡喜地為他們關閉瞭意識態度、行為習慣養成的大門。然而,僅存下來的對孩子社會適應能力的說教,遠不夠幫助他們處理好各種社交問題。育兒問題帶來的焦慮更讓傢長們深陷親子關係、夫妻關係及隔代關係的矛盾中,結果則是傳統的社會人倫關係被拋棄,最終讓我們生活在無序的生活中。
說實話,我之前看過不少針對學齡前兒童的教育書籍,但很多都讓我覺得有些脫節,要麼就是太偏重知識技能的培養,搞得孩子壓力山大;要麼就是過於注重“玩樂”,卻忽略瞭規則意識和基本品德的建立。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它似乎在尋找一個非常精妙的平衡點。我特彆關注的是它如何處理“4歲”這個特定年齡段的需求。這個階段的孩子,認知能力和情感發展都進入瞭一個快速的窗口期,他們既需要探索世界的自由,也開始對是非對錯有初步的判斷。我非常好奇,這本書是如何將這些復雜的心理發展規律,轉化為傢長可以理解和操作的指南的。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非常具體的場景化教學案例,比如孩子發脾氣時、孩子遇到挫摺時,傢長應該采取的“傢風式”應對策略。我尤其看重“傢風”二字,它意味著一種長期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是傢長言傳身教的縮影。如果這本書能幫助我梳理清楚,在我日常的一言一行中,哪些細節正在塑造我的孩子的未來品格,那它的價值就無可估量瞭。我已經準備好,把它當成一本工具書來深入研讀瞭。
評分坦白說,我對於閱讀任何宣傳力度較大的教育類書籍都持有一種審慎的態度。但《中國“傢庭·傢教·傢風”教育叢書》這個宏大的標題,反而讓我産生瞭一種信賴感。它似乎沒有將目標設定在短期內讓孩子掌握多少技能,而是著眼於更長遠的、關乎立身之本的“傢風”塑造。我特彆好奇它如何將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傢庭倫理和道德修養的精髓,以一種適閤現代4歲孩子接受的方式來呈現。這需要極高的文字功力和教育智慧。我期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活動建議,比如如何通過傢庭儀式感(比如固定的用餐時間、周末的傢庭閱讀分享)來潛移默化地傳遞“傢風”的價值,而不是枯燥的說教。一個良好的傢風,應該是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種積極的價值觀和責任感。這本書如果能提供這樣的“軟性植入”策略,那它就是一本真正有價值的傳世之作,值得我反復品讀,並作為未來教育理念的基石。
評分哇,這本書真是太給力瞭!我最近在給傢裏的小傢夥挑閤適的繪本和教育材料,偶然間發現瞭這套“傢庭·傢教·傢風”叢書。我得說,光是看到這個書名和封麵設計,我就被深深吸引住瞭。它給我的感覺就是,這不是那種硬邦邦的教育理論堆砌,而是真正能落到實處的傢庭教育指南。我特彆欣賞它把“傢庭”、“傢教”、“傢風”這三個核心概念融為一體的理念。現在很多育兒書隻教你怎麼“管”孩子,卻很少深入探討如何通過傢庭環境的熏陶,構建一種積極嚮上的傢風。這本書明顯意識到瞭這一點,它強調的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方式。從我目前的瞭解來看,它似乎更側重於構建傢庭成員之間的情感連接和溝通模式,而不是單純的知識灌輸。那種溫馨的、充滿人情味的教育理念,正是我現在最需要的。這本書的齣現,簡直就像是為我這個有點迷茫的傢長點亮瞭一盞明燈,讓我開始重新思考,我們傢到底想給孩子留下一個什麼樣的“傢風”。我期待它能給我提供一些非常實用的、可以立即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的建議,而不是那些空泛的口號。整體感覺,這本書非常注重傢庭氛圍的營造,這比任何單一的教育技巧都重要得多。
評分這套叢書的名字裏強調瞭“4歲父母”的同步成長,這一點非常吸引我。傳統的觀念總認為孩子是學習的主體,而傢長是被動的執行者。但事實上,孩子成長得越快,傢長自身麵臨的挑戰和需要學習的新知識就越多。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麵嚮父母自身的反思與成長”的章節。比如,它是否探討瞭當代父母在工作壓力、原生傢庭影響下,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從而更好地扮演好“傢風”的奠基者角色?很多時候,我們教育孩子時展現齣的焦慮和不耐煩,其實是我們自身未被解決的情緒投射。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套自我審視的框架,幫助我看到自身教育模式中的盲點,那簡直是太棒瞭。我希望它不僅僅是一本“育兒手冊”,更是一本“傢庭關係優化指南”。這種將傢長自我修煉放在同等重要位置的視角,我覺得非常現代和全麵,體現瞭對整個傢庭係統動態平衡的深刻洞察。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文字風格給我帶來瞭一種非常寜靜、值得信賴的感覺。它不像市麵上那些主打“爆炸性成果”的書籍那樣浮躁,反而有一種沉澱下來的智慧感。我特彆欣賞它可能采用的那種“對話式”的敘述結構,也就是傢長和父母之間的互動探討。畢竟,教育的本質是兩個靈魂的交流,硬邦邦的指令隻會適得其反。我一直在尋找那種能夠教會我如何“傾聽”孩子的書,而不是隻教我如何“說教”的書。如果這本書真的做到瞭這一點,能引導我放下“我是長輩我說瞭算”的姿態,真正站在孩子的視角去理解他們的世界,那麼它就遠超瞭一般的育兒指導範疇。我尤其期待它在處理親子溝通中的“衝突”環節能給齣具有建設性的意見。傢庭成員之間的摩擦是不可避免的,關鍵在於如何化解這些摩擦,並從中學習和成長。我預感這本書在這方麵的闡述會非常深刻,因為它所倡導的“傢風”,必然包含瞭處理傢庭內部矛盾的智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