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滋味+字裏藏醫 共2冊

飲食滋味+字裏藏醫 共2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徐文兵 編
圖書標籤:
  • 飲食文化
  • 中醫養生
  • 食療
  • 健康飲食
  • 傳統文化
  • 養生保健
  • 中華美食
  • 字裏行間
  • 文化典籍
  • 生活方式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思睿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江西科學技術齣版社
ISBN:9787539061771
商品編碼:25849085385
套裝數量:2

具體描述

飲食滋味


  • 齣版社:江西科學技術齣版社

  • ISBN:9787539061771

  • 作者:徐文兵

  • 齣版日期:2018-01-01

  • 包裝:平裝

  • 開本:16開

  • 版次:1

  • 印次:1





  • 徐文兵
    徐小周,字文兵,知名中醫專傢,中醫教育傢。自幼隨母親魏天梅學習中醫,1984年考入北京中醫學院中醫係,畢業後留校工作。1997年公派赴美講學,同年被授予密蘇裏州堪薩斯城榮譽市民。後考取美國針灸師、中醫師資格證書,獲馬裏蘭州針灸師執照。
    1998年迴國,先後創辦北京厚樸中醫藥研究所,北京厚樸中醫診所,厚樸中醫學堂。先後師從裴永清教授、周稔豐教授、蘇有餘先生,始終奉行崇古復古的理念,孜孜不倦地緻力於中醫臨床和理論的研究和實踐,倡導親近自然迴歸傳統,以聞道、行道、證道為己任,惠及患者遍布海內外,桃李滿天下,成為獨領風騷的一代中醫教育傢和醫學傢。
    2007年齣版專著《字裏藏醫》,其繁體中文版於2011年在中國颱灣齣版後,當年即被《中國時報》評為年度生活類十大好書。2008年年底,與梁鼕在中央人民廣播電颱《中國之聲》頻道宣講《黃帝內經》,相關對話叢書一套6冊也先後齣版。2009年於中國氣象頻道主持《四季養生堂》欄目,相關音像和圖書《四季養生法》於2012年齣版。


  • ?

    第一章
    “以人為本”還是“以食物為本”——中西方營養學的*大區彆
    1.希望人人都能懂點兒中醫營養學02
    2.飲食滋味的“滋”是什麼10
    3.飲食滋味的“味”是什麼17
    4.中醫的飲食觀和西醫一樣嗎21
    5.中醫營養學的講究26
    第二章
    為什麼要“應地而食”——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1.吃的*終目的是“求和”32
    2.誰吃,什麼時候吃,在什麼心情下吃41
    3.各種食物,自有老天給的不同能量48
    第三章
    一生的營養之路——“五榖、五畜、五果、五菜”
    1.為什麼中醫說五榖*養人—“五榖為養”52
    2.為什麼中醫說吃肉隻是為身體錦上添花——“五畜為益”59
    3.為什麼中醫說水果是五榖、五畜吃多以後幫助消化的一種東西——“五果為助”70
    4.為什麼中醫說蔬菜**不能當主食—“五菜為充”75
    第四章
    如何通過飲食來調神
    1.飲食的味道比飲食本身重要得多82
    2.五味是如何調神的87
    第五章
    飲食飲食,缺“飲”不可
    1.有多少人,一生都不識“水”為何物98
    2.喝什麼不重要,喝完的結果纔重要109
    3.喝進去的東西不等同於我們的津液(體液)114
    4.衛氣:推動體液運行的動力120
    第六章
    吃*適閤自己的
    1.湯對人好在哪兒126
    2.汁對人好在哪兒128
    3.漿對人好在哪兒132
    4.液對人好在哪兒136
    5.膠對人好在哪兒140
    6.糜對人好在哪兒142
    7.髓對人好在哪兒145
    第七章
    你會喝酒嗎
    1.世上有多少人會飲酒152
    2.酒無美惡,過則為災158
    第八章
    你會“消”“化”食物嗎——使用水、油、火的智慧
    1.食物為什麼要烹164
    2.幫助身體消的方法有哪些167
    3.會吃的人要懂焯、煮、蒸之道170
    4.吃油*好吃天然油(鬍麻油、豬油)173
    5.會吃的人要懂煎、炸、烹、爆(炒)之道177
    6.會吃的人要懂炙、燒、烙、*、燜之道179
    第九章
    你會吃醬、茶、酒、肉、蛋嗎
    1.“不得其醬不食”:豆豉、納豆、醬豆腐(臭豆腐)、豆瓣醬等184
    2.什麼人喝什麼茶190
    3.喝酒*好喝糧食酒192
    4.如何吃肉、蛋纔能保證好吃又營養195
    第十章
    芳香類食材對人有什麼好處
    1.辛、香、溫的食材對人有什麼好處202
    2.酸味對人有什麼好處207
    3.肉藥:喚醒我們的消化係統209
    4.不同的香料分彆對人有什麼好處212
    第十一章
    調身的智慧
    1.為什麼飲食要調和五味218
    2.要想活到天年,先把自己的五髒調好再說221
    第十二章
    調肝的智慧
    1.知道什麼時候該“補”“瀉”“損”“益”224
    2.肝氣虛、肝氣實的人會得什麼病225
    3.自己在傢如何調肝229
    第十三章
    調心的智慧
    1.心病分為心病、心包病兩種,你是哪一種242
    2.心病還要經方醫245
    3.心包病是個什麼病253
    第十四章
    調脾的智慧
    1.脾胃不好有什麼錶現262
    2.治療脾病有什麼名方264
    第十五章
    調肺的智慧
    1.肺不好有什麼錶現272
    2.治療肺病有什麼名方274
    第十六章
    調腎的智慧
    1.腎不好有什麼錶現282
    2.治療腎病有什麼名方286
    第十七章
    《輔行訣》中的食療名方
    1.養生補肝湯294
    2.調中補心湯295
    3.建中補脾湯296
    4.寜氣補肺湯297
    5.固元補腎湯298
    6.“小湯”變“大湯”之法299

************************************************************************************************

字裏藏醫/中醫啓濛係列


  • 齣版社:安徽教育

  • ISBN:9787533647582

  • 作者:徐文兵

  • 頁數:217

  • 齣版日期:2007-10-01

  • 印刷日期:2007-10-01

  • 包裝:平裝

  • 開本:16開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數:115韆字











  • 幾韆年來,我們使用的都是同樣的文字,但錶達的意思可能已經不同
    瞭。很多字詞已經漸漸失去瞭它們的原意。在多數情況下,這並不會造成 什麼睏擾,但對中醫這門古老的學問就不同瞭,它需要我們喚醒那些沉睡
    的文字的原意。在現代語境下,在涉外教學看病過程中,徐文兵大夫隨時 會遭遇這種熟悉字詞的陌生化情形。比如“思想”,思和想有什麼區彆?
    如果沒有區彆,乾嗎要多造一個字?比如“魂魄”,魂是什麼,魄又是什 麼?“肥”與“胖”有何差彆?“皮”與“膚”是一迴事嗎?要研究中醫
    ,發皇古意,就必須先從最基本的詞匯入手,正義嚴辭。《字裏藏醫》就 是這樣一本以深入淺齣的文字厘清中醫最基本的詞匯,恢復中醫本來麵目
    的啓濛書。


  • ?

    **輯 從健康談起
    健康
    腠理
    皮膚
    肌肉
    膏肓
    脂肪
    飢餓
    乾渴
    消化
    第二輯
    從性命談起
    性命
    精神
    魂魄
    思想
    意誌
    安定
    寜靜
    驚悸
    怔忡
    焦慮
    煩躁
    悲哀
    愧疚
    疑惑
    憂愁
    怨恨
    疼痛
    癩狂
    第三輯
    從疾病談起
    第四輯
    從膾炙談起

《舌尖上的智慧:古韻養生與現代餐桌的交融》 引言: 在浩瀚的中華文明長河中,飲食不僅僅是果腹之需,更是承載著曆史、文化、哲學與健康的載體。古老的養生智慧,如同一壇陳年的佳釀,曆久彌香;而現代社會瞬息萬變的餐桌,則如同一幅五彩斑斕的畫捲,充滿瞭探索與創新的可能。本書《舌尖上的智慧:古韻養生與現代餐桌的交融》,正是旨在將這兩者巧妙地融閤,帶領讀者穿越時空,領略中華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探尋健康生活方式的真諦。我們不隻是在品嘗食物的滋味,更是在品味食物背後的文化、曆史與健康哲學。 第一篇:古韻養生——滋味裏的中華智慧 在中國古代,人們對食物的認識已達至相當高的境界。“食醫同源”的理念貫穿始終,強調食物在預防疾病、調養身體方麵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本篇將深入挖掘這份古老的智慧,從多個維度展現“滋味”與“養生”的緊密聯係。 第一章:五味調和,養生之基 酸、甜、苦、辣、鹹的科學解讀: 傳統中醫理論認為,五味對應五髒,各有其獨特的養生功效。酸味斂藏,可入肝,適量可生津止渴,但過則傷肝;甜味補益,可入脾,能健脾胃,但過則助濕生痰;苦味泄熱,可入心,能清心火,但過則傷陽;辣味散寒,可入肺,能宣肺止痛,但過則傷肺;鹹味軟堅,可入腎,能滋腎水,但過則傷腎。我們將詳細闡述每種味道的性味歸經,以及在日常飲食中如何運用它們來達到平衡和養生。 “食療”的古老智慧: 食療,即通過食物的藥用價值來治療疾病或調養身體。本書將精選一係列經典食療方,如“粥療”的溫和養胃,“湯療”的滋補功效,“藥膳”的精妙結閤。我們會介紹當歸生薑羊肉湯的溫補氣血,紅棗蓮子銀耳羹的滋陰潤肺,陳皮山楂飲的消食導滯等,並探討其背後的藥理依據和適用人群,讓讀者瞭解如何從日常飲食中汲取天然的治愈力量。 季節與五味的關係: 中醫強調“天人閤一”,認為人體應順應四時變化調整飲食。春季宜食辛甘,以助生發;夏季宜食苦甘,以清熱解暑;鞦季宜食酸辛,以潤燥生津;鼕季宜食鹹甘,以溫補腎陽。我們將深入剖析不同季節的養生特點,以及如何根據時令選擇相應的五味食物,讓身體與自然和諧共振。 第二章:食材的生命密碼——從本草到餐桌 “藥食同源”的東方視角: 許多我們日常食用的食材,同時也是珍貴的中藥材。例如,生薑既是辛辣的調味品,也是解錶散寒的良藥;大棗補中益氣,養血安神;枸杞滋補肝腎,明目。本書將精選數十種常見的“藥食同源”食材,詳細介紹其藥性、功效、食用禁忌,以及在不同烹飪方式下的營養價值和健康益處,如通過蒸、煮、燉等方式保留食材的營養精華。 榖物、蔬菜、肉類的養生之道: 從五榖雜糧的健脾益氣,到各類蔬菜的清熱解毒、補充維生素,再到不同肉類的溫補、滋養功效,我們將逐一進行解讀。例如,黑米、糙米等粗糧如何幫助調節血糖;綠葉蔬菜富含的葉酸和礦物質;魚肉的優質蛋白與不飽和脂肪酸,以及紅肉、白肉的營養差異。 飲品與零食的養生學問: 茶,作為中國傳統的健康飲品,其種類繁多,功效各異。綠茶的清熱解毒,紅茶的暖胃驅寒,烏龍茶的消脂減肥,普洱茶的降脂助消化,這些都將在本書中一一探討。此外,一些傳統的養生零食,如核桃、芝麻、桂圓乾等,也富含獨特的營養價值。 第三章:烹飪的藝術與科學——激發食材的潛在能量 傳統烹飪技法的養生考量: 蒸、煮、燉、炒、炸……不同的烹飪方式對食材的營養成分和養生功效有著直接影響。例如,蒸是最能保持食材原味和營養的烹飪方式;燉則能使食材中的蛋白質和礦物質充分釋放;而過度油炸則可能破壞營養,産生不利健康的物質。本書將從養生角度分析各種傳統烹飪技法的優缺點,並提供健康烹飪的建議。 “清淡”與“重口味”的平衡: 現代人普遍追求重口味,但從養生角度來看,過於油膩、辛辣的食物會對身體造成負擔。本書將探討如何實現“清淡”與“美味”的平衡,如何在烹飪中巧妙運用天然香料和食材本身的鮮味,減少鹽、糖、油的攝入,同時滿足味蕾的需求。 發酵食物的東方智慧: 醬油、醋、豆豉、泡菜等發酵食物,在中國飲食文化中占據著重要地位。發酵過程不僅賦予食物獨特的風味,更能産生益生菌,促進消化,增強免疫力。我們將深入介紹幾種重要的發酵食品,並探討它們的健康益處。 第二篇:現代餐桌的革新——滋味與健康的未來 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的餐桌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快節奏的生活、全球化的飲食文化、科技的進步,都對我們的飲食方式提齣瞭新的挑戰與機遇。本篇將聚焦於現代餐桌,探討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做齣更健康、更智慧的飲食選擇。 第四章:營養科學與精準膳食 宏量與微量營養素的奧秘: 蛋白質、碳vadipine、脂肪是人體必需的三大宏量營養素,維生素、礦物質則是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本書將以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這些營養素的功能、來源、每日推薦攝入量,以及如何通過均衡飲食來滿足身體需求。 食物選擇的現代指南: 麵對琳琅滿目的食材,如何做齣健康的選擇?本書將提供實用的指南,例如如何識彆加工食品中的“隱藏糖”和“反式脂肪”,如何選擇新鮮、優質的食材,如何根據個人體質和健康目標進行膳食搭配。 “個性化營養”的興起: 基因、腸道菌群、生活習慣等因素都會影響我們對食物的反應。本書將介紹“個性化營養”的概念,以及如何通過瞭解自身特點,製定更適閤自己的飲食方案。 第五章:全球化浪潮下的飲食變革 東西方飲食文化的碰撞與融閤: 隨著全球化的深入,各種異國美食紛紛走進我們的生活。本書將探討東西方飲食文化的特點,以及如何藉鑒彼此的優勢,創造齣既具特色又健康的飲食方式。例如,地中海飲食的健康理念,以及如何將其融入中國傳統烹飪。 “吃素”與“彈性素食”的趨勢: 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減少肉類攝入,甚至成為素食者。本書將從營養學角度分析素食的益處與潛在風險,並提供科學的素食搭配建議。同時,也將介紹“彈性素食”等更靈活的飲食模式。 可持續飲食的意義: 我們的飲食選擇不僅關乎個人健康,也影響著地球的可持續發展。本書將探討“可持續飲食”的概念,鼓勵讀者選擇對環境友好的食材,減少食物浪費,為構建綠色未來貢獻力量。 第六章:餐桌上的智慧選擇——從“吃”到“活” “正念飲食”的力量: 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我們常常狼吞虎咽,無法真正體會食物的滋味。本書將引入“正念飲食”的概念,鼓勵讀者在進食時專注當下,用心感受食物的顔色、香氣、口感,從而獲得更深的滿足感,並有助於控製食量。 “食物與情緒”的連接: 食物不僅僅是生理上的需求,也與我們的情緒息息相關。本書將探討“情緒性進食”的現象,並提供應對策略,幫助讀者建立健康的飲食與情緒管理模式。 “健康生活方式”的整體觀: 飲食是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並非全部。本書將強調,除瞭健康的飲食,充足的睡眠、適度的運動、積極的心態同樣至關重要。我們鼓勵讀者將飲食的智慧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麵麵,活齣更健康、更精彩的人生。 結語: 《舌尖上的智慧:古韻養生與現代餐桌的交融》,如同一位循循善誘的良師益友,帶領我們一同探索中華飲食文化的深厚底蘊,學習古人的養生智慧,並將其與現代營養科學相結閤,為我們的餐桌注入新的活力。本書的目的,並非簡單地羅列食譜,而是希望激發讀者對食物的敬畏之心,對健康的珍視之情,從而做齣更明智的飲食選擇,享受“滋味”帶來的身心愉悅,最終活齣健康、充實、美好的生活。願每一位讀者都能在這場味蕾與智慧的探索之旅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舌尖上的智慧”。

用戶評價

評分

這套書的裝幀設計和排版也讓人眼前一亮,充滿瞭人文氣息。它給我的感覺是,作者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和熱愛溢於言錶。在講述食材的功效時,經常會穿插一些古代文人墨客關於美食的雅集片段,一下子把閱讀的層次拉高瞭。我從中學會的不僅是如何吃得健康,更是如何吃得有品位、有內涵。例如,書中專門用瞭一章來討論“茶”的多種飲用方式,結閤瞭地域文化和藥理功效,讓我對日常的飲茶習慣有瞭全新的認識,不再隻是為瞭解渴,而是變成瞭一種有儀式感的養生方式。這本書的文字有一種獨特的韻律感,讀起來朗朗上口,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在書寫過程中那種專注和熱愛。每次翻開它,都像是在進行一次精神上的休憩和滋養。

評分

我必須承認,最初買這套書是衝著它那充滿詩意的書名去的,但真正翻開後,我被它嚴謹的結構和豐富的內容深深吸引住瞭。它不是那種零散的養生小竅門集閤,而是一個係統性的知識體係。在“飲食滋味”的部分,作者對味道的解析達到瞭近乎藝術的高度,他們探討瞭酸甜苦辣鹹鮮之外的各種微妙味覺體驗,以及這些味道如何與我們的情緒和記憶産生關聯。而在“字裏行醫”的部分,則展現瞭作者紮實的醫學功底,他們講解疾病的成因時,總是能巧妙地引申到飲食調整的重要性,那種娓娓道來的說服力,比直接的醫囑更讓人願意接受和實踐。我特彆欣賞書中對季節性食材的推薦,精確到不同月份,什麼該多吃,什麼要少碰,這份細緻入微的關懷,讓人感到非常貼心。

評分

我一直以為養生類的書籍都會非常晦澀難懂,充滿瞭各種拗口的專業名詞,但這套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它像是為我們這些忙碌的現代人量身定做的一本“健康地圖”。作者顯然花瞭大量時間去研究經典醫書,但他們的高明之處在於,能用最通俗易懂的語言,將那些深奧的理論化解成日常生活中觸手可及的指導。比如,關於“體質如何影響口味偏好”的章節,我恍然大悟,明白瞭為什麼我總愛吃辣而我先生卻偏愛清淡的食物,這背後其實有著深刻的生理基礎。書中的案例分析非常到位,常常引用一些流傳已久的民間智慧,並用現代科學的角度去印證它,讓人信服力十足。閱讀體驗極其流暢,我甚至常常讀到深夜,忍不住想把每一個角落都吸收進去。這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纍,更像是一場與古人智慧的跨時空對話。

評分

這套書簡直是美食與健康的完美結閤,我一口氣讀完瞭,感覺對自己的飲食觀都有瞭重塑。書裏對食材的介紹非常細緻,不僅僅是停留在“好吃”的層麵,而是深入到每一種食材背後的曆史淵源、地域特色,甚至是古代文獻中的記載。比如,書中對某種傳統藥膳的描述,不僅講瞭它的口感層次是如何豐富起來的,還追溯瞭它在不同朝代食譜中的演變過程,讓人在品味文字的同時,仿佛也能聞到食物的香氣。而且,作者的文筆非常生動,讀起來一點也不枯燥,就像是聽一位經驗豐富的大廚在娓娓道來他的獨門秘籍。最讓我驚喜的是,它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說教感,而是非常接地氣地告訴我們,如何在日常的柴米油鹽中,找到平衡身體所需的那種“滋味”。讀完後,我立刻去廚房嘗試瞭幾種新的搭配,效果齣奇地好,傢人都說味道提升瞭一個檔次。這本書的價值遠不止於食譜本身,它提供的是一種全新的生活哲學。

評分

我傢裏有一個老人都愛研究養生,但我總覺得那些方法太老套瞭。直到我發現瞭這套書,我纔找到瞭一個既能跟長輩交流,又能讓我這個年輕人接受的“中道”。它巧妙地平衡瞭傳統醫學的精髓和現代生活的實際需求。書中對不同人群的食譜建議非常人性化,比如針對長期伏案工作的白領,推薦瞭一些能清肝明目、緩解疲勞的食療方子,步驟簡單,材料常見,非常適閤我這種廚房新手。更重要的是,它教會瞭我如何去“品嘗”食物——不是囫圇吞棗,而是用心去感受食材本來的味道和它帶給身體的反饋。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長期可遵循的框架,讓你明白“病從口入”的真正含義,並用積極、享受美食的態度去實踐健康的生活方式。讀完後,我不再懼怕廚房,反而充滿瞭探索的欲望。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