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1.工业互联网:技术与实践
2.互联网+制造:迈向中国制造2025
3.工业互联网:打破智慧与机器的边界
4.工业互联网:体系与技术
本书由腾讯研究院重磅推出,旨在探索新一轮产业的核心。书中不仅介绍了互联网+制造的背景、技术,还通过对国内外产业政策和案例的研究,提出中国互联网+制造的发展路径、发展模式和发展看空间。
本书分背景篇、产业篇、技术篇、国外篇、案例篇。背景篇从国民经济、技术、“互联网+”渗透阶段以及与制造业融合的历程分析,描述新工业酝酿兴起的动因,提出互联网+制造是新工业的核心。产业篇从互联网+制造的发展需求的分析,创新性的研究了“互联网+”制造的四大模式,即个性化定制、服务化转型、智能化生产和网络化协;同时,在模式分析基础上阐述了“互联网+”制造生态体系,并分析了互联网+制造的新空间。技术篇通过对国内外智能制造和平台架构与技术特点的分析,提出互联网+制造的技术架构以及关键技术。国外篇通过对美国先进制造战略、欧盟工业数字化、德国工业4.0以及日本工业4.0等方面的详细介绍,阐述了“互联网+”制造发展的大势。案例篇从行业角度和企业角度,分析如何通过建设智能工厂、发展智能硬件,打造智能生态链等,推动“互联网+”制造创新发展,实现制造业的全方位转型。
腾讯研究院
腾讯公司设立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旨在依托腾讯公司多元的产品、丰富的案例和海量的数据,围绕产业发展的焦点问题,通过开放合作的研究平台,汇集各界智慧,共同推动互联网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研究院坚守开放、包容、前瞻的研究视野,致力于成为现代科技与社会人文交叉汇聚的研究平台。
PART 1背景篇 新工业酝酿兴起
1 章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
1.1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制造业
1.2 我国是制造大国
1.3 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
1.4 面临更加复杂严峻的新形势
2 章 互联网 制造是新工业的核心
2.1 新工业酝酿兴起
2.2 互联网 制造的内涵与外延
2.3 制造业是“互联网 ”的主战场
2.4 推进互联网 制造是制造强国的由之路
PART 2产业篇 推进互联网+制造助力转型升级
第3 章 云计算:新工业的基础设施
3.1 云计算的内涵和发展
3.2 “用云量”:衡量发展水平的新指标
3.3 工业云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第4 章 新模式:互联网 制造的四大模式
4.1 网络化协同
4.2 个性化定制
4.3 服务化延伸
4.4 智能化生产
第5 章 新生态:打造互联网 制造生态体系
5.1 制造企业构建互联网 制造新生态
5.2 IT 企业和互联网公司向制造平台拓展
5.3 互联网 制造生态体系发展态势
5.4 案例:互联网 制造解决方案
第6 章 新技术:新兴技术推动制造业快速发展
6.1 3D 打印制造新模式
6.2 工业机器人极大地提升了效率
6.3 人工智能在制造业的应用
第7 章 新空间:互联网 制造的未来展望
7.1 互联网 制造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7.2 我国互联网 制造已取得初步进展
7.3 努力打造互联网 制造新格局
PART 3技术篇 互联网+制造的技术架构
第8 章 德国工业4.0 体系架构
8.1 工业4.0 的集成
8.2 工业4.0 的应用场景
8.3 工业4.0 参考架构模型
8.4 德国工业4.0 与美国工业互联网参考架构的互操作
第9 章 智能制造相关技术
9.1 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
9.2 智能工厂的垂直集成
9.3 生产管理与企业管理
第10 章 工业互联网相关技术
10.1 工业互联网体系架构
10.2 工业互联网网络连接
10.3 工业大数据
PART 4国外篇 推进互联网+制造是大势
第11 章 美国先进制造战略
11.1 美国先进制造的背景
11.2 美国先进制造的战略核心
11.3 美国先进制造的关键特征
11.4 美国先进制造的推进措施 ·
11.5 美国先进制造的成效
第12 章 欧盟工业数字化
12.1 欧盟工业数字化的背景
12.2 欧盟工业数字化的相关政策
12.3 欧盟工业数字化的核心
12.4 欧盟工业数字化的推进
12.5 总结
第13 章 德国工业4.0
13.1 工业4.0 发展背景
13.2 德国工业4.0 的战略核心
13.3 工业4.0 组织机构与实施保障
13.4 工业4.0 的推进举措
13.5 德国工业4.0 的启示 ·
第14 章 日本工业4.0 ·
14.1 日本工业4.0 出台的背景
14.2 日本工业价值促进会与工业4.0 的核心战略 ·
14.3 日本推进工业4.0 的主要措施
14.4 面向2030 年的日本智能产业发展战略
14.5 日本的超智能“社会5.0”战略
PART 5案例篇 互联网+制造的案例实践
第15 章 行业:“互联网 汽车 交通”跨界融合 ·
15.1 融合动因与发展阶段
15.2 新应用
15.3 新变化 ·
15.4 新生态
15.5 新组织
15.6 新未来
第16 章 企业:互联网 制造的创新实践
16.1 GE:打造数字工业公司
16.2 三一重工:制造服务化
16.3 硬蛋:从智能硬件助力互联网 制造
16.4 广汽传祺:打造智能工厂,实现全方位转型
16.5 均胜电子:打造智能生态链
参考文献
评价三: 读完这本书,我仿佛窥见了中国制造业迈向未来的“路线图”。“互联网+制造:迈向中国制造”这个主题,精准地抓住了当前制造业转型的核心命题。书中深入剖析了互联网技术如何与传统制造业深度融合,从而催生出新的业态和商业模式。我看到了企业如何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生产过程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如何打破信息孤岛,实现供应链的协同优化。书中对“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的描绘,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高效、灵活、绿色的生产场景。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工业大数据”的分析和应用,它如何帮助企业进行精准的市场预测、产品设计优化、生产调度和质量追溯。这种以数据驱动的决策模式,是未来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且,书中还探讨了政策、人才、标准等影响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关键因素,为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更全面的视角。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工业互联网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商业模式和思维方式的重塑,它将引领中国制造走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评分评价五: 这是一本充满了“干货”的书,它用非常实在的方式,为我们揭示了工业互联网的“前世今生”和“现在未来”。“技术与实践”这四个字,就决定了它并非空泛的理论探讨,而是充满了可操作性的指导。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物联网在工业场景中的具体应用解析,从传感器到网关,再到云平台,整个链条被描绘得清晰明了。例如,书中关于智慧物流的章节,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货物运输的全程追踪和可视化管理,以及如何利用数据分析优化运输路线和降低成本。我还注意到书中对区块链技术在工业领域应用的探讨,这让我看到了它在提升供应链透明度和可信度方面的潜力。这本书也强调了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重要性,这在工业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它不仅介绍了技术,还提供了实施的思路和方法,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如何将这些先进的技术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经营中,如何构建一套真正能够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这本书对于那些希望在工业互联网浪潮中抓住机遇的企业和个人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参考。
评分评价二: 这本书简直是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实战宝典”,让我从一个理论爱好者,摇篮般地进入到实践的海洋。它不像某些书籍那样,只是停留在概念的层面,而是深入到“技术与实践”的核心,为我们这些渴望将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的人,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各种具体技术的讲解,从物联网(IoT)在工业场景中的应用,到云计算、边缘计算如何支撑海量数据的处理,再到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如何赋能智能制造,每一个技术点都讲解得十分透彻,并且配以丰富的实际案例,让我能够清晰地理解它们在现实生产线上的落地方式。书中对于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分析和应用的全流程都有详细的阐述,并且强调了网络安全的重要性,这一点非常关键,因为工业互联网的普及,也伴随着新的安全挑战。我开始思考,如何才能将这些技术真正地应用到我的工作中,如何构建一个安全、高效、智能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这本书为我指明了方向,也提供了方法论,让我不再盲目摸索,而是有了清晰的实践路径。它让我觉得,工业互联网并非遥不可及,而是触手可及的变革力量。
评分评价一: 翻开这本书,就像走进了一个正在加速演进的未来工厂。起初,我只是对“工业互联网”这个概念感到好奇,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被它描绘出的宏大图景所吸引。书中关于“打破智慧与机器的边界”的部分,简直是颠覆了我以往对生产制造的认知。它不再是简单的流水线,而是充满了感知、分析、决策和执行的智能体。我看到了传感器如何如同工业的“眼睛”和“耳朵”,收集着海量数据;看到了大数据分析如何像工业的“大脑”,洞察隐藏的规律;更看到了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如何在“指令”下,驱动机器进行自主优化和协同工作。这种人机协作的模式,不仅仅是效率的提升,更是生产力的跃迁,它预示着一个更加柔性化、定制化、个性化的生产新时代。作者用生动形象的案例,将复杂的概念具象化,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领略到其中的精妙。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关于预测性维护的章节,它描绘了机器在发生故障前就能自我诊断并发出预警的场景,这不仅能大大减少停机损失,更能确保生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这对于任何一个制造业企业来说,都是极具价值的。这本书让我对工业互联网的理解,从一个模糊的轮廓,逐渐变得清晰而具体,充满了期待。
评分评价四: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体验一场无声的革命,而这场革命的主角,正是那些冰冷而精密的机器,以及它们之间那无形的“互联网”。“打破智慧与机器的边界”,这个标题就充满了科技感和未来感。我被书中描绘的场景所震撼,机器人不再是简单的执行者,而是能够与人类协作,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人类的智能伙伴。机器学习算法的应用,让机器能够自主学习、优化,不断提升工作效率和精度。我看到了自动化生产线上的智能监控系统,能够实时捕捉异常,并作出即时反应,这种“预测性维护”的概念,让我想到了许多传统行业面临的痛点,如果能够实现,将带来巨大的效益。书中还涉及了人工智能在产品设计、工艺优化、质量控制等多个环节的应用,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智能、人性化的制造业未来。这种人与机器的深度融合,不仅仅是效率的提升,更是对人类劳动价值的重新定义,它将解放人类的双手,让他们能够从事更具创造性和战略性的工作。这本书让我对工业互联网的想象力,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