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程与教学研究(1979-2009) 管建华 9787565110207 南京师范大学

音乐课程与教学研究(1979-2009) 管建华 9787565110207 南京师范大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管建华 著
图书标签:
  • 音乐教育
  • 音乐课程
  • 音乐教学
  • 高等教育
  • 教育研究
  • 学科史
  • 教材研究
  • 教学法
  • 南京师范大学
  • 管建华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闻知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5110207
商品编码:28266296870
出版时间:2012-09-01

具体描述

书名音乐课程与教学研究(1979-2009)
定价65.00
ISBN9787565110207
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管建华
编号1200363845
出版日期2012-09-01
印刷日期2012-09-01
版次1
字数870.00千字
页数546

总序/杨启亮等
音乐课程与教学研究三十年回顾与展望/管建华
音乐教育改革与哲学思考
对普通音乐教育的一些建议/赵沨
美育问题与音乐教育/姚思源
音乐审美教育的认识与实践/廖家骅
20世纪国乐思想的“U”字之路/沈洽
音乐教育与人的发展
——普通音乐教育的哲学断想/张帆
“扎根办学”实践的文化学与教育学意义/赵宋光
现行民族音乐课程能给我们提供什么
——现行民族音乐课程批判/李方元
文化人类学的基本观点对欧洲现代音乐教育文化发展的重要贡献/匡惠
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对策研究/王安国
我国音乐教育学学科发展回顾与展望/曹理
后现代教育学与音乐教育学/管建华
音乐教育哲学的审美范式与实践范式/覃江梅
鲍曼及其音乐教育哲学思想/黄琼瑶
课程:审美哲学的反思对实践哲学的启示/-美托马斯·里吉尔斯基
音乐教育与音乐人类学:-通常的和谐关系/-美布鲁诺·内特尔
新时期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综论/陈宗花
高等音乐教育课程与教学
关于音乐教育的一封信/贺绿汀
问题和建议
——从'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调查表'所想到的/何惠生
关于高师音乐系教改问题的思考
——兼与音乐学院办学模式的比较/叶松荣
音乐不是技术而是文化
——兼谈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若干设想/林俊卿
高师音乐教育中应重视潜在课程的研究/马达
关于我国普通大学音乐课的教程/刘宁
构建多元化梯级型音乐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关杰
基于超链接以音乐为核**科的综合课程
——综合音乐课程的技术和思想平台及研制模型/刘沛
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新课程方案的思考/许晖
对音乐教学结构、体制及其课程设置问题的思考/毕武胜
高师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传承
——关于高师民族音乐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对策/张天彤
论音乐课程的开发范式与理解范式/管建华
让音乐教育由“二元”变为“多元”
——论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世界民族音乐课程的开设/林冰清
“双重乐感”的人才培养设计:以新疆多元音乐文化为案/张欢付晓东
基于实践哲学视野下的世界民族音乐课程建构/朱玉江
基础音乐教育课程与教学
普通学校音乐教材的思考/张肖虎
音乐教学应重视课堂结构的研究/苏建
新*国普通学校音乐教育50年/郭声健
关于中小学音乐教材改革的几点思考/吴斌郭声健
关于湘西农村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一点思考/陈文静
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与新课程改革/张建萍
试论课程改革体制下的音乐知识技能观/章连启
多学科渗透的音乐课程理论基础/周蓓
地方民族音乐进入中小学课堂的探索与实践/王芳余祖国
音乐教学中的有效教学评价/官思渡
开发本土音乐课程资源的实践探索/起学敏李天志
西藏学校音乐教育之我见
——以拉萨为例/况云丽
课程改革与音乐教师角色的变化/包铁良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校本土音乐教育的系统性研究/张应华
“京剧进课堂争议”大观/陈桂生
*国传统音乐教育-包含少数民族音乐教育
走自己的路
——关于建立*国音乐教育体系的构想/李西安
为建立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体系而奋斗/杜亚雄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专业音乐教育将如何迈进新世纪/赵志扬
*国传统音乐“口传心授”的传承特征/刘富琳
20世纪*国高等院校传统音乐教学的回顾及其展望/王耀华
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谢嘉幸
对少数民族地区高等艺术院校如何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思考/黄凌飞
南侗“歌师”述论
——小黄侗寨的民族音乐学个案研究/杨晓
*国少数民族音乐及其在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中的作用与地位/樊祖荫
*国泉州南音教学大系/乔建中
少数民族音乐在学校艺术教育中的传承/赵塔里木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的音乐教学范式转型/尚建科
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
国际音乐教育学会D1七次国际会议建议书/田林-译
美国音乐教育未来方向和行动的研讨会决议/田林-译
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的“信仰宣言”和“世界文化的音乐政策”/刘沛-译
音乐留学到底学什么?/代百生
世界音乐课程体验内容的设计与实施的一种透视/-澳F.布莱嫩
流行音乐学习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澳彼德·顿巴·豪尔卡斯林·威密斯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中普遍性与情境性的对立
——西方殖民主义还是多元主义?/-芬兰HeidiWesterlund
首先是音乐生活 然后才是音乐教育/-美BeverleyMcAlister
一个用来隐喻国际音乐教育协会的起源、作用及发展的术语——Ubuntu/-美玛丽·麦卡锡
设计跨文化音乐教育的未来
——葡萄牙世界音乐教育中心的发展/-葡萄牙HuibSchippers
雅克一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加拿大拉塞尔
一种音乐人类学视角的音乐学习/-瑞典哈肯·伦德斯托姆
后现代的音乐与音乐教育/-西班牙何塞·路易斯·阿罗斯特基
音乐作为实践知识
——从审美到实践为基础的哲学思想转型/-加拿大韦恩·鲍曼
认识音乐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加拿大韦恩·鲍曼
音乐、意识形态、力与政治
——后现代主义与音乐/-加拿大韦恩·鲍曼
音乐是什么 它为何重要?
——西方哲学视野简述/-加拿大韦恩·鲍曼
文献索引-1979―2009
后记

普通成人

管建华主编的'音乐课程与教学研究-1979-2009'主要立足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年间-1979―2009我国音乐课程与教学研究领域的相关文献 在系统梳理和全面归纳的基础上 遴xuan并收录了代表各种学术观点的75篇研究论文 1373条文献索引 内容涉及音乐教育改革与哲学思考、高等音乐教育课程与教学、基础音乐教育课程与教学、中国传统音乐教育与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等多个领域。这些文献反映了当代中国音乐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基本观点和思想轨迹 以及中国传统音乐教育、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和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等领域的前沿理论 从而使本书呈现出资料翔实、话语丰富、思想多元、视野宽广的学术特色。'音乐课程与教学研究-1979-2009'不仅对当下中国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 而且对未来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学术引L意义。

音乐教育研究的深度回溯与前瞻:一场跨越三十载的学术探索 本书并非一本音乐作品集,也不是一本具体的音乐演奏指南,更不是一本介绍某个特定音乐流派或作曲家的学术著作。它所呈现的是一场对音乐教育领域长达三十年的深度学术考察,一份对过去三十年中国音乐教育研究成果的梳理、分析与反思。本书的核心内容聚焦于“音乐课程与教学研究”,而其时间跨度则锁定在1979年至2009年这三十年间,并由音乐教育领域的资深学者管建华教授编撰。 isbn号为9787565110207,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标志着本书在学术界有着坚实的学术背景和严谨的出版规范。 探寻时代脉搏:1979-2009中国音乐教育研究的变迁 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刚刚拉开,社会各界都在进行着深刻的变革与反思。在教育领域,尤其是在音乐教育领域,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本书所覆盖的三十年,恰恰是中国音乐教育研究从复苏、发展到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 启蒙与探索(1979-1990年代初):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音乐教育的研究者们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停滞后,开始重新审视音乐教育的价值和功能。这一时期,大量借鉴国外先进的音乐教育理念和经验成为重要课题。从达尔克罗兹、奥尔夫、戈登等教学法的引进与本土化实践,到音乐教育在德育、智育、美育中的作用的探讨,都体现了对音乐教育基本问题的前沿探索。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材编写等方面的研究,开始摆脱单一的模式,寻求多元化的发展。对音乐基本能力(如视唱、练耳、音乐听辨等)的培养,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体系构建与理论深化(1990年代中叶-2000年代初):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音乐教育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更加系统化、理论化的阶段。国家对基础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音乐课程标准的研究成为热点。本书在这一时期,深入分析了不同时期音乐课程标准的演变,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研究者们开始更加关注音乐教育的学科性,对音乐学与教育学的交叉融合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例如,关于音乐欣赏教学的理论构建,音乐表演与音乐创作在课程中的地位,音乐教育的文化属性,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等,都成为研究的重点。此时,对于音乐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师资培养的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 反思与创新(2000年代-2009年): 进入新世纪,中国音乐教育研究在吸收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及与国际前沿的对话。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音乐教育、音乐教育的社会功能等议题逐渐凸显。本书对这一时期的研究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展现了研究者们在解决现实教学难题、提升音乐教育质量方面的努力。例如,对新课程理念下音乐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对学生音乐兴趣和创造力培养的有效途径的开发,对音乐教育评价体系的多元化构建,以及对音乐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作用的再认识。 核心研究范畴:音乐课程与教学的深度剖析 本书并非泛泛而谈,而是紧密围绕“音乐课程与教学研究”展开。这意味着它并非涉及文学、历史、哲学等与音乐教育无关的领域,而是专注于音乐教育内部的核心议题。 音乐课程研究: 这部分内容将深入探讨不同时期音乐课程的设计理念、内容构成、课程目标、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它会分析课程改革的背景、动因以及对教学实践产生的影响。例如,研究者们是如何思考“学什么”的音乐内容,如何平衡音乐本体知识与人文素养的培养,如何体现音乐课程的时代性和民族性。这其中可能涉及到对不同学段(小学、中学、大学)音乐课程的差异化研究,以及对特定音乐体裁、音乐史时期、音乐文化在课程中安排的合理性探讨。 音乐教学研究: 这是本书的另一个核心。教学研究关注“如何教”的问题,包括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手段、教学环境以及师生互动等。本书将分析和梳理三十年来,我国音乐教学在理论和实践层面所取得的进展。例如,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到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教学的转变;从单一的教师中心模式到学生中心、活动中心模式的演进;信息技术如何被应用于音乐教学,提升教学的生动性和效率;如何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音乐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对于音乐课堂中的情感体验、审美体验、创造性体验等,也必定是研究的重点。 超越时代局限: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管建华教授编撰的《音乐课程与教学研究(1979-2009)》并非一本静态的学术回顾,而是蕴含着深刻的学术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术价值: 历史梳理与传承: 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完整、系统的中国音乐教育研究三十年的历史画卷,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音乐教育研究的发展脉络、学术传统和理论演变。 理论总结与反思: 通过对不同时期研究成果的梳理和分析,能够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音乐教育理论,发现潜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未来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批判性视角。 经验借鉴与创新: 深入研究过去三十年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可以为当前的音乐教育改革提供宝贵的借鉴,避免重复性的错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理论和实践创新。 现实意义: 指导当前教学实践: 通过了解过去三十年来音乐教学研究的成果,一线音乐教师可以从中汲取灵感,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推动音乐教育发展: 本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国家教育政策的制定、音乐课程标准的修订、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等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推动中国音乐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 促进学术交流与对话: 作为一本集大成的学术著作,它为音乐教育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交流平台,促进不同学派、不同观点的碰撞与融合,激发新的研究课题和研究方向。 研究视角与方法:严谨的学术探究 本书的编撰者管建华教授,作为一位在音乐教育领域深耕多年的学者,其研究视角必然是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既有对中国音乐教育整体发展趋势的把握,又不乏对具体教学案例和理论细节的深入剖析。在研究方法上,很可能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多种学术研究手段,以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客观性和深度。 结语:面向未来的音乐教育探索 《音乐课程与教学研究(1979-2009)》并非一本结束性的著作,而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音乐教育世界的大门。通过对过去三十年研究成果的回顾与梳理,我们不仅能够更清晰地认识中国音乐教育走过的道路,更能从中汲取智慧,激发我们对未来音乐教育进行更深入、更创新、更具前瞻性的探索。本书将成为音乐教育研究者、实践者以及所有关心中国音乐教育发展的人们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它所承载的,是中国音乐教育三十年的集体记忆,也是面向更美好教育未来的宝贵财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视野之开阔,远超出了我对其“课程研究”这一标签的最初想象。我原以为它会集中火力于某个单一的音乐流派或某一套教材的分析,但它却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透视镜。它不仅关注了音乐教育本身的专业性发展,更巧妙地嵌入了教育哲学、社会心理学乃至区域文化差异等多个相邻学科的观察视角。其中关于不同历史时期,音乐课程在国民素质教育体系中所扮演的“非核心”角色如何被反复重新定位的讨论,发人深省。这种跨学科的交织,使得即便是对音乐教育本身不甚精通的社会学或教育学背景的研究者,也能从中找到切入点。它成功地打破了学科壁垒,构建了一个关于“人如何通过音乐被教导和塑造”的综合性框架。这种包容性和穿透力,让这本书的价值不再局限于音乐教育领域的小圈子,而是具备了更广泛的社会意义和教育学价值,读完后,对整个基础教育体系的理解都得到了提升。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那种典雅中透着历史厚重感的封面材质,让人一上手就感受到它非同一般的学术分量。拿到手里的时候,首先吸引我的就是那个字体排版的考究,每一个章节的标题布局都经过了精心的推敲,既保持了传统学术著作的严谨性,又在细节处流露出一种现代的审美趣味。我尤其欣赏它在内文的图表处理上所下的功夫,那些历史演变图谱和教学法对比矩阵,清晰度极高,即便是跨越了三十年的研究数据,也能被梳理得井井有条,丝毫没有因为时间的跨度而显得杂乱。装订工艺也十分扎实,书页的切割边缘平整光滑,即便是频繁翻阅,也丝毫没有松动的迹象,这对于一本需要反复查阅的工具书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再说说纸张的选择,那种略带米黄的色泽,不仅保护了读者的视力,更增添了一种翻阅古籍般的仪式感,让人在阅读那些严肃的理论论述时,能够更加沉浸其中。整体而言,从外到内,这本书的制作水平达到了专业出版物的顶尖水准,体现了出版社对于这套珍贵学术资料的敬重与用心,让人在开始学术探索之前,就已经获得了一种精神上的愉悦。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结构简直是一部音乐教育史的微观切片,它巧妙地避开了宏大叙事的窠臼,而是聚焦于“课程”与“教学”这两个核心命脉,进行了一种近乎“考古式”的深度挖掘。我个人最感兴趣的是其中关于二十世纪末期,几项关键教学模式在中国教育语境下的本土化过程的论述,那段文字描述得极其细腻,不仅仅是理论的搬运,而是展现了教育者如何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土壤中,对舶来的先进理念进行解构、重组乃至‘驯化’的挣扎与智慧。特别是关于“实践性评估”在不同阶段的侧重点变化,那份对比分析的犀利程度,简直能让在职的教研人员醍醐灌顶。它没有简单地给出“是”或“否”的结论,而是铺陈了大量的案例和背后的驱动力,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历史的复杂性。这种将宏大的时代背景与微观的课堂实践紧密耦合的处理手法,使得这本书不仅是理论指导,更像是对一代音乐教育工作者集体记忆的影像记录,读起来,仿佛能听见当年教室里传来的不同声响和争论。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久违的、沉浸式的智力挑战。我通常习惯于快速浏览,但面对这本著作,我发现自己不得不放慢脚步,甚至需要借助外部资料来辅助理解那些极其专业化的术语和特定年代的政策背景。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展现出的那种严密的逻辑推演能力令人叹服,他似乎总能提前预见到读者可能产生的疑问,并在后续的段落中,以一种极其自然且巧妙的方式予以回应或深化。比如,在探讨某项乐理教学改革的局限性时,他并没有直接批评,而是先用一组详实的数据构建起一个看似完美的理论模型,然后在下一章引入了社会经济因素的变量,瞬间让那个模型崩塌,这种“先扬后抑”的叙事张力,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吸引力。而且,这本书的引文标注规范得令人发指,几乎每一个重要的观点背后都有据可查,这为我后续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极其可靠的起点,少了许多时间在无谓的文献溯源上,真正做到了学术诚信的典范。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提供了一个观察“时间”在学术研究中如何沉淀与演变的原生样本。管教授(如果可以这样称呼这位研究者)在三十年的时间跨度内,捕捉到的那些微妙的、不易察觉的教学观念的“代际更替”,是极其宝贵的。它不像一本新近出版的综述,总带有强烈的当代思潮的烙印,而是像一个时间胶囊,忠实地记录了不同年代学者的困惑、探索和成就。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对早期教学案例的引用,那些带有强烈时代特征的教学话语,在今天看来或许显得有些稚嫩,但作者却以一种极其尊重的态度去分析它们,而非居高临下地批判。这种“历史的同情心”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温度。它教会了我,任何一种教育实践的进步,都建立在前辈们不懈努力和探索的基础上,即便是看似迂腐的旧有方法,也蕴含着针对特定历史情境的有效性。这本书,与其说是一部研究报告,不如说是一部充满敬意的“教育情怀录”,它让我们看到了研究者对学术事业的长期坚守和对教育本质的深切关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