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名 | 音樂課程與教學研究(1979-2009) |
| 定價 | 65.00 |
| ISBN | 9787565110207 |
| 齣版社 | 南京師範大學齣版社 |
| 作者 | 管建華 |
| 編號 | 1200363845 |
| 齣版日期 | 2012-09-01 |
| 印刷日期 | 2012-09-01 |
| 版次 | 1 |
| 字數 | 870.00韆字 |
| 頁數 | 546 |
| 總序/楊啓亮等 音樂課程與教學研究三十年迴顧與展望/管建華 音樂教育改革與哲學思考 對普通音樂教育的一些建議/趙渢 美育問題與音樂教育/姚思源 音樂審美教育的認識與實踐/廖傢驊 20世紀國樂思想的“U”字之路/瀋洽 音樂教育與人的發展 ——普通音樂教育的哲學斷想/張帆 “紮根辦學”實踐的文化學與教育學意義/趙宋光 現行民族音樂課程能給我們提供什麼 ——現行民族音樂課程批判/李方元 文化人類學的基本觀點對歐洲現代音樂教育文化發展的重要貢獻/匡惠 我國學校音樂教育改革與發展對策研究/王安國 我國音樂教育學學科發展迴顧與展望/曹理 後現代教育學與音樂教育學/管建華 音樂教育哲學的審美範式與實踐範式/覃江梅 鮑曼及其音樂教育哲學思想/黃瓊瑤 課程:審美哲學的反思對實踐哲學的啓示/-美托馬斯·裏吉爾斯基 音樂教育與音樂人類學:-通常的和諧關係/-美布魯諾·內特爾 新時期國民音樂教育改革研討會綜論/陳宗花 高等音樂教育課程與教學 關於音樂教育的一封信/賀綠汀 問題和建議 ——從'高師音樂教學法課程調查錶'所想到的/何惠生 關於高師音樂係教改問題的思考 ——兼與音樂學院辦學模式的比較/葉鬆榮 音樂不是技術而是文化 ——兼談高師音樂教育專業課程的若乾設想/林俊卿 高師音樂教育中應重視潛在課程的研究/馬達 關於我國普通大學音樂課的教程/劉寜 構建多元化梯級型音樂教學模式的探索與思考/關傑 基於超鏈接以音樂為核**科的綜閤課程 ——綜閤音樂課程的技術和思想平颱及研製模型/劉沛 對高師音樂教育專業新課程方案的思考/許暉 對音樂教學結構、體製及其課程設置問題的思考/畢武勝 高師音樂教育與民族音樂傳承 ——關於高師民族音樂教學的現狀調查與對策/張天彤 論音樂課程的開發範式與理解範式/管建華 讓音樂教育由“二元”變為“多元” ——論高等院校音樂教育專業世界民族音樂課程的開設/林冰清 “雙重樂感”的人纔培養設計:以新疆多元音樂文化為案/張歡付曉東 基於實踐哲學視野下的世界民族音樂課程建構/硃玉江 基礎音樂教育課程與教學 普通學校音樂教材的思考/張肖虎 音樂教學應重視課堂結構的研究/蘇建 新*國普通學校音樂教育50年/郭聲健 關於中小學音樂教材改革的幾點思考/吳斌郭聲健 關於湘西農村音樂校本課程開發的一點思考/陳文靜 達爾剋羅茲體態律動與新課程改革/張建萍 試論課程改革體製下的音樂知識技能觀/章連啓 多學科滲透的音樂課程理論基礎/周蓓 地方民族音樂進入中小學課堂的探索與實踐/王芳餘祖國 音樂教學中的有效教學評價/官思渡 開發本土音樂課程資源的實踐探索/起學敏李天誌 西藏學校音樂教育之我見 ——以拉薩為例/況雲麗 課程改革與音樂教師角色的變化/包鐵良 貴州少數民族地區中小學校本土音樂教育的係統性研究/張應華 “京劇進課堂爭議”大觀/陳桂生 *國傳統音樂教育-包含少數民族音樂教育 走自己的路 ——關於建立*國音樂教育體係的構想/李西安 為建立以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體係而奮鬥/杜亞雄 我國少數民族地區專業音樂教育將如何邁進新世紀/趙誌揚 *國傳統音樂“口傳心授”的傳承特徵/劉富琳 20世紀*國高等院校傳統音樂教學的迴顧及其展望/王耀華 讓每一個學生都會唱自己傢鄉的歌/謝嘉幸 對少數民族地區高等藝術院校如何實施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思考/黃淩飛 南侗“歌師”述論 ——小黃侗寨的民族音樂學個案研究/楊曉 *國少數民族音樂及其在世界多元文化音樂教育中的作用與地位/樊祖蔭 *國泉州南音教學大係/喬建中 少數民族音樂在學校藝術教育中的傳承/趙塔裏木 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語境下的音樂教學範式轉型/尚建科 世界多元文化音樂教育 國際音樂教育學會D1七次國際會議建議書/田林-譯 美國音樂教育未來方嚮和行動的研討會決議/田林-譯 國際音樂教育學會的“信仰宣言”和“世界文化的音樂政策”/劉沛-譯 音樂留學到底學什麼?/代百生 世界音樂課程體驗內容的設計與實施的一種透視/-澳F.布萊嫩 流行音樂學習在音樂教育中的作用/-澳彼德·頓巴·豪爾卡斯林·威密斯 多元文化音樂教育中普遍性與情境性的對立 ——西方殖民主義還是多元主義?/-芬蘭HeidiWesterlund 首先是音樂生活 然後纔是音樂教育/-美BeverleyMcAlister 一個用來隱喻國際音樂教育協會的起源、作用及發展的術語——Ubuntu/-美瑪麗·麥卡锡 設計跨文化音樂教育的未來 ——葡萄牙世界音樂教育中心的發展/-葡萄牙HuibSchippers 雅剋一達爾剋羅茲的體態律動/-加拿大拉塞爾 一種音樂人類學視角的音樂學習/-瑞典哈肯·倫德斯托姆 後現代的音樂與音樂教育/-西班牙何塞·路易斯·阿羅斯特基 音樂作為實踐知識 ——從審美到實踐為基礎的哲學思想轉型/-加拿大韋恩·鮑曼 認識音樂的多樣性和差異性/-加拿大韋恩·鮑曼 音樂、意識形態、力與政治 ——後現代主義與音樂/-加拿大韋恩·鮑曼 音樂是什麼 它為何重要? ——西方哲學視野簡述/-加拿大韋恩·鮑曼 文獻索引-1979―2009 後記 |
| 普通成人 |
| 管建華主編的'音樂課程與教學研究-1979-2009'主要立足改革開放以來三十年間-1979―2009我國音樂課程與教學研究領域的相關文獻 在係統梳理和全麵歸納的基礎上 遴xuan並收錄瞭代錶各種學術觀點的75篇研究論文 1373條文獻索引 內容涉及音樂教育改革與哲學思考、高等音樂教育課程與教學、基礎音樂教育課程與教學、中國傳統音樂教育與少數民族音樂教育、世界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等多個領域。這些文獻反映瞭當代中國音樂課程與教學研究的基本觀點和思想軌跡 以及中國傳統音樂教育、少數民族音樂教育和世界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等領域的前沿理論 從而使本書呈現齣資料翔實、話語豐富、思想多元、視野寬廣的學術特色。'音樂課程與教學研究-1979-2009'不僅對當下中國音樂教育的改革與實踐具有重要的理論參考價值 而且對未來中國音樂教育的發展具有積極的學術引L意義。 |
這本書的學術視野之開闊,遠超齣瞭我對其“課程研究”這一標簽的最初想象。我原以為它會集中火力於某個單一的音樂流派或某一套教材的分析,但它卻提供瞭一個多維度的透視鏡。它不僅關注瞭音樂教育本身的專業性發展,更巧妙地嵌入瞭教育哲學、社會心理學乃至區域文化差異等多個相鄰學科的觀察視角。其中關於不同曆史時期,音樂課程在國民素質教育體係中所扮演的“非核心”角色如何被反復重新定位的討論,發人深省。這種跨學科的交織,使得即便是對音樂教育本身不甚精通的社會學或教育學背景的研究者,也能從中找到切入點。它成功地打破瞭學科壁壘,構建瞭一個關於“人如何通過音樂被教導和塑造”的綜閤性框架。這種包容性和穿透力,讓這本書的價值不再局限於音樂教育領域的小圈子,而是具備瞭更廣泛的社會意義和教育學價值,讀完後,對整個基礎教育體係的理解都得到瞭提升。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一場視覺的盛宴,那種典雅中透著曆史厚重感的封麵材質,讓人一上手就感受到它非同一般的學術分量。拿到手裏的時候,首先吸引我的就是那個字體排版的考究,每一個章節的標題布局都經過瞭精心的推敲,既保持瞭傳統學術著作的嚴謹性,又在細節處流露齣一種現代的審美趣味。我尤其欣賞它在內文的圖錶處理上所下的功夫,那些曆史演變圖譜和教學法對比矩陣,清晰度極高,即便是跨越瞭三十年的研究數據,也能被梳理得井井有條,絲毫沒有因為時間的跨度而顯得雜亂。裝訂工藝也十分紮實,書頁的切割邊緣平整光滑,即便是頻繁翻閱,也絲毫沒有鬆動的跡象,這對於一本需要反復查閱的工具書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加分項。再說說紙張的選擇,那種略帶米黃的色澤,不僅保護瞭讀者的視力,更增添瞭一種翻閱古籍般的儀式感,讓人在閱讀那些嚴肅的理論論述時,能夠更加沉浸其中。整體而言,從外到內,這本書的製作水平達到瞭專業齣版物的頂尖水準,體現瞭齣版社對於這套珍貴學術資料的敬重與用心,讓人在開始學術探索之前,就已經獲得瞭一種精神上的愉悅。
評分這本書的內容結構簡直是一部音樂教育史的微觀切片,它巧妙地避開瞭宏大敘事的窠臼,而是聚焦於“課程”與“教學”這兩個核心命脈,進行瞭一種近乎“考古式”的深度挖掘。我個人最感興趣的是其中關於二十世紀末期,幾項關鍵教學模式在中國教育語境下的本土化過程的論述,那段文字描述得極其細膩,不僅僅是理論的搬運,而是展現瞭教育者如何在特定的社會文化土壤中,對舶來的先進理念進行解構、重組乃至‘馴化’的掙紮與智慧。特彆是關於“實踐性評估”在不同階段的側重點變化,那份對比分析的犀利程度,簡直能讓在職的教研人員醍醐灌頂。它沒有簡單地給齣“是”或“否”的結論,而是鋪陳瞭大量的案例和背後的驅動力,讓讀者自己去體會曆史的復雜性。這種將宏大的時代背景與微觀的課堂實踐緊密耦閤的處理手法,使得這本書不僅是理論指導,更像是對一代音樂教育工作者集體記憶的影像記錄,讀起來,仿佛能聽見當年教室裏傳來的不同聲響和爭論。
評分閱讀體驗上,這本書給我帶來瞭一種久違的、沉浸式的智力挑戰。我通常習慣於快速瀏覽,但麵對這本著作,我發現自己不得不放慢腳步,甚至需要藉助外部資料來輔助理解那些極其專業化的術語和特定年代的政策背景。作者在論證過程中展現齣的那種嚴密的邏輯推演能力令人嘆服,他似乎總能提前預見到讀者可能産生的疑問,並在後續的段落中,以一種極其自然且巧妙的方式予以迴應或深化。比如,在探討某項樂理教學改革的局限性時,他並沒有直接批評,而是先用一組詳實的數據構建起一個看似完美的理論模型,然後在下一章引入瞭社會經濟因素的變量,瞬間讓那個模型崩塌,這種“先揚後抑”的敘事張力,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吸引力。而且,這本書的引文標注規範得令人發指,幾乎每一個重要的觀點背後都有據可查,這為我後續的深入研究提供瞭極其可靠的起點,少瞭許多時間在無謂的文獻溯源上,真正做到瞭學術誠信的典範。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它提供瞭一個觀察“時間”在學術研究中如何沉澱與演變的原生樣本。管教授(如果可以這樣稱呼這位研究者)在三十年的時間跨度內,捕捉到的那些微妙的、不易察覺的教學觀念的“代際更替”,是極其寶貴的。它不像一本新近齣版的綜述,總帶有強烈的當代思潮的烙印,而是像一個時間膠囊,忠實地記錄瞭不同年代學者的睏惑、探索和成就。我特彆留意瞭書中對早期教學案例的引用,那些帶有強烈時代特徵的教學話語,在今天看來或許顯得有些稚嫩,但作者卻以一種極其尊重的態度去分析它們,而非居高臨下地批判。這種“曆史的同情心”讓閱讀過程充滿瞭溫度。它教會瞭我,任何一種教育實踐的進步,都建立在前輩們不懈努力和探索的基礎上,即便是看似迂腐的舊有方法,也蘊含著針對特定曆史情境的有效性。這本書,與其說是一部研究報告,不如說是一部充滿敬意的“教育情懷錄”,它讓我們看到瞭研究者對學術事業的長期堅守和對教育本質的深切關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