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川菜食經
定價:168.00元
作者:蘭明路
齣版社:吉林科學技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8-06-01
ISBN:9787557836047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軟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川菜之所以為人們喜愛,在於其豐富多彩的菜式結構;川菜之所以為人們喜愛,在於其琳琅滿目的食材組閤;川菜之所以為人們喜愛,更在於川菜迴味無窮,又具鮮明個性的味型特點;川菜之所以為人們喜愛,則是川菜“清鮮為底,麻辣見長,重在味變,七滋八味皆傢常”的地氣十足。
“我在這個行業很多年,見過許多這樣的食客:他們是富有的,或許也是成功的,他們在名繮利鎖的歡場一路打拼,他們吃的是昂貴的食材,吃的是繁華,然而一餐宴席過後,他們迴到傢裏總會再讓傢人做自己*鍾意適口的一碗粥,或餃子,或麵條。因為在觥籌交錯、推杯換盞之間,他們並不記得食物的味道,他們沒有吃飽,所以需要這樣一道有滋有味的粥或麵條,來慰藉自己的胃,來慰藉這並不容易的一生,來體味傢的溫暖和愛的味道。因為傢常,所以接地氣;因為傢常,所以多元。也正是因為傢常,纔有瞭傢的味道和傢的溫馨。川菜就像這樣的粥,這樣的餃子,這樣的麵條:傢常,滋味和溫暖。這種照顧傢常的溯源,崇尚味道和滋味的初衷,纔是川菜真正的靈魂。川菜也因此纔是那個巴適的川菜,纔是今天大傢都喜愛的川菜。”——蘭明路
內容提要
本書是川菜大師蘭明路先生從業多年的烹飪心得。明路先生師從川菜泰鬥史正良,齣身川菜名廚世傢。他的菜品蘊含著川菜原汁原味的傳統韻味,又飽含著他對川菜創新的理解。書中所選菜品均是在傳統中付以創新的精品,同時每道菜品又配以專文注解,大快朵頤之前,需沉下心來瞭解諸多川菜的來龍去脈。同時,本書詳細介紹瞭川菜的味型特色,以便讀者一探川菜“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深刻內涵。
目錄
前言——川菜的傳統,川菜的創新 12紅油 18麻辣 20魚香 22椒麻 24椒鹽 26糊辣 28香糟 30鹹鮮 32芥末 34鹹甜 36荔枝 38豉汁 40川菜食譜 42蔥香黃花魚 48衝菜水晶蝦 56椒麻汁衝菜龍蝦 62麻婆腦花豆腐 70煎焗熊貓筍 78水煮龍蝦 86乾燒龍利魚 94鮓海椒鹽菜米豆腐 100熗炒牛肝菌 108蜀道鑲碗 116鹽菜油底肉 124傢鄉豆瓣過水魚 132京醬鮑魚仔 140天府麻辣脆酥肉 148粉蒸江團 156和味烹汁小牛肉 164仔薑美蛙 172酸湯滴水魚丸 180
作者介紹
蘭明路,四川人,川菜泰鬥、中國烹飪大師史正良嫡傳弟子,國傢高級烹調技師,注冊中國烹飪大師,全國技術能手,四川省技術能手,中國餐飲30 年傑齣人物,中國美廚師,川菜30 年功勛匠人奬,全國餐飲業評委,世界廚師聯閤會國際評委,世界中餐業聯閤會名廚委四川區主席,中國廚藝精英聯盟副主席,四川省烹飪協會副會長兼名廚聯誼會會長,揚州大學中餐繁榮基地特聘教授,中國烹飪協會名廚委員會常委、副秘書長。
文摘
序言
我平時對烹飪的熱情總是三分鍾熱度,很多食譜書買迴來,翻兩下就束之高閣瞭。但這本書卻有著一種奇特的魔力,讓我想一頁一頁地往下讀,甚至讀到深夜。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食材的選擇和處理有著近乎偏執的考究,但錶達方式卻非常接地氣。舉個例子,講泡椒鳳爪的章節,它沒有簡單地說“用泡椒水浸泡”,而是詳細描述瞭不同地區泡菜壇子發酵過程中微生物的微妙變化對最終酸度的影響,甚至提到瞭什麼樣的土陶罐能更好地“呼吸”。這種對細節的關注,讓我想去復刻的欲望大大增強。我嘗試瞭書中一個關於“怪味”的配方,裏麵的調料種類繁多,但作者的圖示說明清晰到令人發指,每一個步驟的停頓、攪拌的力度,都被量化或者用極具畫麵感的語言描繪瞭齣來。讀完這個部分,我第一次感覺自己不是在“照著做”,而是在“理解”這個味道是如何被構建起來的。它成功地將川菜的復雜層次感,拆解成瞭一係列可以掌握的、充滿樂趣的動作序列,而不是一堆難以企及的廚房神話。
評分說實話,作為一名美食愛好者,我閱覽過不少烹飪書籍,但大多都是側重於展示精美擺盤和豪華食材,給人一種“看看就好,做做太難”的感覺。然而,這本《川菜食經》給我的體驗完全不同,它散發著一種讓人信服的實在感。它的文字風格非常樸實,沒有太多華麗的辭藻堆砌,但每一個描述都直擊要害。比如,在介紹迴鍋肉的“燈盞窩”造型時,作者並沒有用那些虛無縹緲的形容詞,而是用非常直接的語言描述瞭肉片在油鍋中受熱後邊緣自然捲麯、中間鼓起的物理過程,以及如何通過鍋鏟的輕微施力來定型。這種基於物理學和化學常識的解釋,讓作為讀者的我茅塞頓開,原來我以前做不好,不是火候不夠,而是對食材的反應機製理解不到位。這本書更像是位耐心的大師在手把手地教你如何觀察鍋裏的變化,而不是冷冰冰的指令集。它培養的是一種“廚感”,一種對食材狀態的直覺判斷力,這比死記硬背配方要寶貴得多。
評分我原本以為這類專注於特定菜係的“經”字頭的書,內容會非常局限,可能隻集中在少數幾道鎮店名菜上。但令我驚喜的是,這本書的廣度超乎我的想象。它不僅涵蓋瞭那些名揚四海的江湖菜,比如水煮牛肉、辣子雞,對一些地方性的小吃和時令菜品的著墨也相當深入。特彆是關於素菜的處理,我發現瞭一個新的天地。比如書中有一章專門講“時令蔬菜的煨製藝術”,它探討瞭不同季節的青菜在不同高湯中的味道融閤,完全顛覆瞭我過去簡單水煮或清炒的習慣。作者的敘事節奏在這裏變得舒緩而富有哲思,讓人感覺仿佛在品味一碗清淡卻迴味悠長的湯。這種對“非主流”菜式的尊重和深入挖掘,讓整本書的厚度瞬間提升瞭好幾個檔次。它不僅僅是一本食譜,更像是一部關於巴蜀大地風土人情的飲食文化誌,每一次翻閱都有新的發現。
評分這本《川菜食經》,說實話,從書名來看,我本以為會是一本那種極其傳統的、像是古籍一樣的川菜烹飪手冊,裏麵可能充滿瞭晦澀難懂的術語和極其嚴格的比例要求。畢竟“食經”二字聽起來就帶著一股子莊重感。然而,當我真正翻開它時,那種預期的沉悶感蕩然無存。作者的文字非常生動,與其說是在教你做菜,不如說是在講述每一個味道背後的故事。比如,他寫到麻婆豆腐時,不是簡單地堆砌辣椒和花椒的剋數,而是描繪瞭郫縣豆瓣醬在熱油中“爆開”時那種熱烈奔放的生命力,仿佛能聞到那種撲鼻而來的香氣。書裏對火候的掌握描述得特彆具象化,比如“鍋氣”這個玄而又玄的概念,他居然能用“如同猛虎齣澗的瞬間爆發力”來形容,一下子就讓我這個廚房新手明白瞭那種快速、精準的翻炒節奏。閱讀的過程中,我感覺自己就像是坐在一個經驗豐富的老廚師旁邊,聽他娓娓道來,那些看似復雜的烹飪技巧,在他的敘述下變得清晰可循,充滿瞭煙火氣和人情味。這本書的編排結構也很有趣,它似乎沒有固守傳統的“涼菜、熱菜”的分類,而是按照“序麯、高潮、迴味”這樣的體驗流程來組織的,讀起來一點都不枯燥,更像是一場味覺的旅行的導覽手冊。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設計也值得稱贊,它成功地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找到瞭一個非常舒適的平衡點。傳統的書法字體偶爾穿插在關鍵的烹飪步驟說明中,增加瞭一種曆史的厚重感,但同時,現代高清的實物照片又清晰地展示瞭每一個階段應有的狀態,避免瞭文字描述的歧義。我特彆欣賞作者在關鍵步驟後加入的“失敗警示”闆塊,用一種略帶幽默的語氣提醒讀者可能遇到的陷阱,比如“如果你的魚香肉絲吃起來像酸甜口,恭喜你,你可能忘記瞭郫縣豆瓣的精髓”。這種真誠的交流方式,大大降低瞭讀者的心理壓力。讀完整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並不是想把讀者塑造成一個頂級的廚師,而是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在自己的廚房裏,帶著敬畏和樂趣,去探索和還原那些經典的味道。這本書,與其說是教我做菜,不如說它教會瞭我如何更深入地去理解和尊重食物本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