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绝学家庭使用手册

国医绝学家庭使用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健康养生堂编委会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家庭医学
  • 养生
  • 国医
  • 传统医学
  • 健康
  • 疾病预防
  • 穴位
  • 经络
  • 按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53736648
版次:1
商品编码:1170559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含章·超图解系列·黄金版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256
字数:25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医讲究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调和脏腑、畅通经络、节欲保精、调息养身、动静结合等一系列养生原则,而协调平衡是其核心思想。本书采用图解形式全方位地分析中医基础理论,将中医阴阳五行、藏象学说、经络穴位以及中药学、方剂学的知识,用通俗易懂、简洁直观的表格和有趣的图画展示出来。即使你从来没有接触过中医,通过阅读本书也能对中医有所认识。

海报:

内容简介

  《国医绝学家庭使用手册》第一章介绍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其中包括中医历史,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气、血、津液,体质,经络穴位,中医望诊等。第二章主要介绍中药学和方剂学的知识。第三章到第六章分别介绍了按摩、拔罐、艾灸、刮痧的相关知识和基本方法,按照本书的方法结合自己的操作,就可以在家中轻松享受中医养生的乐趣。第七章针对日常生活中的小病介绍了简单的治疗方法,让你免去了去医院排队就诊的麻烦。

作者简介

  高海波,工学博士、中医学博士后、知名健康管理师。现任燕山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曾参与中国博士后基金、中国中医科学院多项重大研究课题,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专业学术论文十余篇。

  孙平,长春市宽城区中医院副主任医师,一直从事病房及中医皮肤科的一线临床工作。师从吉林省名中医杨云平及我国著名皮肤科专家张民夫教授。诊治患者无数,受到了广大患者的好评。多次被评为区级和市级的先进工者,在国家期刊上发表专业论文多篇。

目录

第一章让我们走进中医世界
中医历史知多少 / 12
阴阳主宰生命 / 14
中医藏象学说 / 16
气、血、津液组成人体 / 18
健康的身体由体质做主 / 20
什么是经络 / 26
十四经脉全解析 / 28
穴位与取穴 / 32
我们为什么会得病 / 36
疾病是正邪斗争的结果 / 38
中医的切诊之术 / 40
面诊断病 / 42
手诊断病 / 44
坐、立、卧有分寸 中医治疗的常用体位 / 46
中医防病有窍门 / 48
第二章中药常识知多少
从神农尝百草到《本草纲目》 中药的起源与发展 / 52
不同中药,不同采收 / 54
炮制中药讲火候 / 56
中药的“官职” 君、臣、佐、使 / 58
中药的四气五味 / 60
是药三分毒 中药的毒性 / 62
学会辨真假,买药莫被骗 / 64
中药不可胡乱吃 中药的用药禁忌 / 66
中药煎服有讲究 中药的煎煮与服用 / 68
家中一定要准备的几种中药 / 70
第三章妙手养生之按摩
简单的按摩手法,一学即会 / 76
按摩工具准备好 / 78
按摩的注意事项 / 82
保健养生必按12穴 / 84
五脏六腑舒缓按摩 / 90
第四章简单拔罐不求人
五花八门的罐子 / 98
不可不知的常用拔罐方法 / 100
拔罐前要准备的材料 / 102
如何给罐具排气 / 108
拔罐是怎样将疾病治好的 / 112
穴位拔罐保健康 / 114
强身健体拔罐大法 / 122
拔罐防病有奇效 / 132
第五章轻松易学的家庭艾灸法
艾绒原来是这样做成的 / 138
常用的艾灸疗法 / 140
禁灸穴 这些穴位千万不能灸 / 144
丰富多样的艾灸器具 / 146
艾灸的用量有讲究 / 148
艾灸结束需调理 / 150
酸、麻、胀、痛是“灸感” / 152
十大艾灸保健穴 / 154
闲时艾灸保健康 / 164
第六章传统养生秘诀之刮痧
哪种刮痧板最好 / 176
一定要掌握的几种刮痧方法 / 178
刮痧需用润滑剂 / 180
刮痧后的反应 / 181
人体不同部位的不同刮痧方法 / 182
刮痧既可诊病又可治病 / 186
保养五脏,刮痧帮你 / 194
第七章头痛发热不求医
感冒 外邪入侵所致 / 206
疲劳 正气不足所致 / 210
中暑 夏季气虚所致 / 214
肥胖 脾胃失运所致 / 217
虚寒证 以气血虚为主 / 220
水肿 水液积聚所致 / 224
失眠 心神不安所致 / 228
头痛 多种病因所致 / 233
肩膀酸痛 气血淤滞所致 / 238
目眩 头部血液循环不良 / 243
腰痛 寒湿、肾虚所致 / 248
心悸 心神失养所致 / 252

精彩书摘

  中医历史知多少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以显著的疗效、浓郁的民族特色、独特的诊疗方法、系统的理论体系、浩瀚的文献史料,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成为人类医学宝库的共同财富。中国古代医学发展的历史与王朝更替、封建征战不无关系,带着各自时代的特点。但是医学本身是一门独立性科学,它会随着社会进步、经济繁荣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向着自身的更高层次发展和逐渐完善。
  上古时期
  【中医兴起】
  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创造了原始医学。他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某些食物能减轻或消除某些病症,这就是发现和应用中药的起源。
  【中药始祖--神农氏】
  神农氏是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远古人们过着采集和渔猎的生活,他发明了制作木耒、木耜的方法,教会人们农业生产。传说中他遍尝百草,发现药材,教会人们医治疾病,是中药的始祖。
  春秋战国时期
  【巫医分离】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整个学术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期,巫医分离后,医学占据了医疗卫生事业的主导地位。临床医学的分科也趋于专业化。
  【神医--扁鹊】
  扁鹊(前407~前310),战国时医学家,姓秦,名越人,齐国渤海莫人。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方法治疗疾病,被尊为医祖,对中医药学的发展有着特殊的贡献。
  秦汉时期
  【第一次高峰】
  秦汉以来,内外交通日渐发达,少数民族地区的药材渐为大多数医家所采用。以伤寒、杂病和外科为最突出的临床医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是中国医学史上的第一次高峰。
  【方书之祖--张仲景】
  张仲景(154~215)名机,汉末向阳郡人。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辨伤寒,以脏腑辨杂病,确立了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与治疗原则,为临床医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两宋时期
  【重视中医教育】
  宋代对中医教育比较重视。宋政府设立“太医局”,作为培养中医人才的最高机构。1057年,宋政府专设“校正医书局”,有计划地对历代重要医籍进行了搜集、整理、考证和校勘,历时十余年。目前我们所能读到的《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针灸甲乙经》都是经过此次校订、刊行后流传下来的。
  【法医之祖--宋慈】宋慈(1186~1249),宋朝福建人。他于1247年总结了宋代以前法医方面的经验,并根据其本人四任法官的心得,写成《洗冤集录》,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文著。隋唐时期
  【第二次高峰】
  隋唐时期,政治统一,经济文化繁荣,内外交通发达,用药的经验不断丰富,对药物学成就的进一步总结已成为当时的客观需要。657年,唐朝廷组织苏敬等二十余人集体编修本草,于659年完稿,名为《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这是中国古代由官方颁行的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
  【药王--孙思邈】
  孙思邈(541或581~682),唐朝京兆华原人,著成《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其中,《备急千金要方》分为30卷,合方论5300首,《千金翼方》亦30卷,载方2571首,在营养缺乏性疾病的防治方面,成就突出。
  三国两晋南北朝
  【全面发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民族大融合,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我国在不少领域取得领先世界的成就。中医药学在脉学、针灸学、药物方剂、伤科、养生保健等各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中医学的全面发展积累了经验。
  【预防医学的倡导者--葛洪】
  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晋朝丹阳句容人。著有《肘后方》,书中最早记载一些传染病如天花、恙虫病的证候及诊治。书中的“天行发斑疮”是全世界最早有关天花的记载。
  辽夏金元时期
  【医学大融合】
  辽、夏、金、元各朝,不但在政治制度上逐渐接受了汉族的统治经验,在文化上也深受汉化的广泛影响。其医学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或直接引用汉族医学,或在自己民族固有医学的基础上,借鉴、融汇汉族医学而有所创新,成为这一时期医学发展的特点。
  四大医学流派
  【寒凉派--刘完素】
  【攻下派--张从正】
  【补土派--李东垣】
  【养阴派--朱震亨】
  明代
  【中医理论的成熟】明代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有了显著提高,医学也不例外。明代医学受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强烈影响,通过对传统中医学理论思维结构的深化和对临床经验新的总结和创新,最终形成了独特的中医学理论体系。
  【药圣--李时珍】
  李时珍(1518~1593)字东壁,号濒湖山人,长期上山采药,深入民间,参考历代医书八百余种,经27年的艰苦劳动,著成《本草纲目》,所载药物共1758种,对中国和世界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清代
  【承前启后】
  清代医学充分发挥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所谓承前,不是简单地继承前代成果,而是对过去文献加以整理、校订、研究和归纳。所谓启后,是指在治疗实践的基础上,发展祖国医学,赋予了它生机和活力。
  【《医林改错》--王清任】
  王清任(1768~1831)又名全任,字勋臣,
  清代直隶省玉田县人,富有革新精神的解剖学
  家与医学家。纠正了古代医书在人体解剖方面的一些错误,强调了解剖知识对医生的重要性,并发展了淤血致病理论与治疗方法。阴阳主宰生命中医学根据阴阳对立统一的观点,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内部充满着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
  阴阳组成身体就人体的大体部位与结构来说,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背属阳,腹属阴。以脏腑来分,五脏属里,藏精气而不泻,故为阴;六腑属表,传化物而不藏,故为阳。
  五脏之中,又各有阴阳所属,如心、肺居于上焦胸腔,属阳;肝、脾、肾位于中下焦腹腔,属阴。而心肺相对而言,心属火,主温通,为阳中之阳;肺属金,主肃降,为阳中之阴。肝与脾、肾相较,肝属木,主升发,为阴中之阳;肾属水,主闭藏,为阴中之阴;脾属土,居中焦,为阴中之至阴。
  阴阳维持生命
  中医阴阳学说认为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精与阳气两个方面保持对立统一关系的结果。以人体整体而言,由于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推动着人体内物质与物质之间、物质与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推动和调控着人体的生命进程。阴阳失调造成疾病中医阴阳疾病的本质是阴阳失去相对平衡,出现偏盛或偏衰,即阴阳失调的结果。疾病是由于病邪作用于人体,引起邪正相争,导致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和生理功能失常的结果。
  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就是邪气与正气相互斗争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体的阴阳双方往往失去相对平衡,出现偏盛或偏衰的状况。因此中医往往用阴阳盛衰理论来说明和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阴阳学说与疾病治疗
  由于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调,因此调整阴阳,补偏救弊,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就是疾病治疗的基本原则。阳盛者泻热,阴盛者祛寒;阳虚者扶阳,阴虚者补阴,以使阴阳偏盛偏衰的异常现象,复归于平衡协调的正常状态。
  ……

前言/序言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防病、治病经验的结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生命科学。
  它积淀丰厚,内涵深邃,具有系统的理论体系、丰富的实践经验及显著的临床疗效。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医养生日益为人们所重视。
  中医讲究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调和脏腑、畅通经络、节欲保精、调息养身、动静结合等一系列养生原则,而协调平衡是其核心思想。当一个人身体达到阴阳平衡,即内外平衡的状态时,是最健康的。中医是一种无副作用的绿色自然疗法,除了在养生方面有独到的理论与实践外,在治疗慢性病方面也有独特的认识。
  本书采用图解形式全方位地分析中医基础理论,将中医阴阳五行、藏象学说、经络穴位以及中药学、方剂学的知识,用通俗易懂、简洁直观的表格和有趣的图画展示出来。
  即使你从来没有接触过中医,通过阅读本书也能对中医有所认识。
  本书第一章介绍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其中包括中医历史,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气、血、津液,体质,经络穴位,中医望诊等。第二章主要介绍中药学和方剂学的知识。
  第三章到第六章分别介绍了按摩、拔罐、艾灸、刮痧的相关知识和基本方法,按照本书的方法结合自己的操作,就可以在家中轻松享受中医养生的乐趣。第七章针对日常生活中的小病介绍了简单的治疗方式,让你免去了去医院排队就诊的麻烦。


《国医绝学家庭使用手册》是一本旨在普及中华传统医学知识,让普通家庭也能轻松掌握和运用中医养生保健方法的读物。本书并非提供包罗万象的医学理论,而是聚焦于家庭日常生活中最实用、最易学、最有效的中医养生智慧与技能。 核心理念: 本书的核心理念在于“授人以渔”,将深奥的中医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易于实践的操作指南。它强调的是一种主动的健康管理模式,鼓励读者从被动的疾病治疗转向主动的健康维护,通过日常的点滴积累,筑牢身体的健康基石。本书倡导的是一种“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健康哲学,让中医的智慧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家庭成员的健康守护者。 内容聚焦与结构设计: 本书的内容设计紧密围绕“家庭使用”这一核心,结构清晰,逻辑严谨,旨在让读者能够快速找到所需信息并付诸实践。 第一部分:中医基础入门——认识你的身体与自然 认识中医的哲学观: 简要介绍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思想,让读者初步理解中医看待身体和疾病的角度,明白“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等基本概念,为后续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这部分不会涉及复杂的阴阳五行推演,而是侧重于其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体质辨识与养护: 详细介绍几种常见体质(如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的特点,并针对每种体质提出具体的饮食、起居、运动和情志调养建议。例如,针对阳虚质,会提示适合多吃温热性食物,避免寒凉;针对气郁质,会推荐一些有助于疏肝解郁的运动和食物。这部分内容强调的是一种个性化的健康管理,让读者了解自己的体质类型,并据此进行针对性的自我调理。 人体经络与穴位初步认知: 介绍人体主要经络的走向和功能,以及几个在家庭保健中应用最广泛、效果最显著的穴位(如足三里、合谷、内关、涌泉、风池等)。本书会配以清晰的穴位图示,并详细讲解每个穴位的主治病症、取穴方法和按摩手法,以及按摩时的注意事项。强调的是易于寻找到、且操作安全的穴位。 第二部分:日常养生实践——从吃、穿、住、行到情志 药食同源的智慧: 深入浅出地介绍一些在中医里被视为“食疗佳品”的食材和药材,并给出具体的食谱和用法。例如,如何利用生姜红糖水缓解风寒感冒;如何用枸杞菊花泡水明目养肝;如何制作山药薏米粥调理脾胃等。这部分内容会注重时令与节气,结合不同季节的特点推荐相应的饮食方案。 起居有常的艺术: 强调顺应自然规律的作息的重要性。详细阐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科学性,指导读者如何调整睡眠习惯,如何利用午休来补充精力。同时,也会分享关于穿衣、居住环境对健康的影响,如强调“春捂秋冻”的原则,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等。 动静结合的养生之道: 推荐几种适合家庭成员练习的传统养生功法,如八段锦、五禽戏、太极拳基础动作等。本书会提供详细的动作分解图示和口诀,强调动作的柔和、均匀和呼吸的配合。同时,也会指导读者如何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强度和方式。 情志调养的秘诀: 探讨情绪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并介绍中医的情志调养方法。例如,如何通过倾诉、转移注意力、培养兴趣爱好等方式来疏导不良情绪;如何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方法来宁心安神。这部分内容会与第一部分的体质辨识相结合,提出针对不同情志困扰的调养建议。 第三部分:常见病症的家庭调护——中医的辅助力量 感冒与咳嗽的应对: 针对风寒感冒、风热感冒等不同类型的感冒,提供辨别方法和相应的食疗、推拿、艾灸等家庭护理建议。例如,风寒感冒时推荐喝葱姜水,风热感冒时推荐喝桑叶菊花茶;针对咳嗽,会介绍川贝炖梨等食疗方。 消化不良与腹泻的调理: 讲解胃脘不适、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常见消化道问题的中医认识,并提供按摩腹部、穴位按压、饮食禁忌与选择等家庭调护方法。例如,如何通过顺时针按摩腹部来缓解腹胀;如何煮止泻的米汤。 失眠与焦虑的舒缓: 针对入睡困难、多梦易醒、心烦意乱等情况,提供睡前放松技巧、助眠穴位按压、养心安神食疗等方法。例如,推荐睡前用温水泡脚,按摩安眠穴。 亚健康状态的改善: 针对疲劳乏力、精力不济、头晕头痛等亚健康症状,提供中医的辨证思路和调理建议,如通过穴位按摩、药膳调理等方式提升身体机能。 第四部分:中医保健工具箱——让中医离你更近 拔罐与刮痧的入门: 详细介绍拔罐和刮痧的基本原理、适用范围、禁忌症,以及常见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本书会提供清晰的刮痧板使用图示,指导读者如何正确地在身体特定部位进行刮痧,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的目的。 艾灸的简易应用: 介绍艾灸的神奇疗效,重点讲解几个家庭常备的、易于操作的艾灸穴位及其主治。例如,如何利用艾灸盒在家进行关元、中脘、足三里等穴位的艾灸,以温阳散寒、健脾益气。 中药材的家庭应用: 介绍几种适合家庭常备的、功效广泛且安全的中药材(如枸杞、菊花、红枣、生姜、陈皮等),详细说明其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法用量以及炮制方法(如如何挑选、储存)。 本书的特色与价值: 1. 易学易懂: 语言通俗化,避免使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配以大量图示和案例,确保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和掌握。 2. 实践性强: 内容紧密结合日常生活,提供大量可操作的养生方法和调理技巧,读者可以立即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3. 安全性高: 重点介绍的养生方法和调理技巧都以安全、温和、副作用小为原则,适合家庭成员普遍使用。 4. 系统性与针对性结合: 在普及中医基础知识的同时,也针对家庭常见的健康问题提供了具体解决方案,实现了系统的学习与针对性的调理。 5. 科学性与传承性并存: 严格遵循中医经典理论,同时融入现代科学的健康理念,既传承了国粹精华,又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 6. 提升家庭健康管理能力: 帮助读者建立科学的健康观,掌握基本的家庭中医保健技能,成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第一责任人。 《国医绝学家庭使用手册》希望成为每一位家庭成员的健康顾问,用智慧的中华传统医学,点亮家庭的健康生活,让中医的温暖与力量,长久地守护着每一个家。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位有些年头的“书虫”了,接触过的健康类书籍不计其数,但《国医绝学家庭使用手册》绝对是让我眼前一亮的一本。它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非常惊人,既有基础理论的讲解,又有非常实操性的方法论。最重要的是,它传递给我一种“回归自然,尊重生命”的健康理念,让我不再对各种“速成”的养生方法抱有幻想,而是更加注重长期、可持续的健康管理。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辨证论治”的通俗化讲解,虽然我不是专业人士,但通过书中的描述,我大致能够理解为什么同样的症状,在不同的人身上,治疗方法会有所不同。这种“一人一方”的思维方式,才是中医真正的精髓所在。而且,书中的语言风格也非常流畅,没有生硬的术语,读起来就像和一位老中医在聊天,娓娓道来,却又字字珠玑。这本书让我对中医养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坚定了我将这些传统智慧融入日常生活的决心。

评分

终于收到了这本期待已久的《国医绝学家庭使用手册》,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封面设计古朴典雅,透着一股神秘感。我一直对中医的博大精深充满好奇,总觉得它隐藏着许多失传的智慧,能够解决现代人健康难题。这本书的标题就非常吸引人,"绝学"二字暗示着其中必定包含着不轻易外传的秘方和方法,而"家庭使用手册"又让这一切变得触手可及,仿佛只要掌握了这本书,家人的健康就能得到全方位的保障。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页,就被书中的一些基础理论深深吸引。它没有用晦涩难懂的古文,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概念,让我这个中医小白也能理解其中的奥妙。尤其是关于如何通过观察面色、舌苔来初步判断身体状况的部分,写得非常细致,配上插图,简直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医生在我耳边细细指导。我试着对照自己和家人的情况,惊讶地发现书中描述的许多症状和表现都与实际情况不谋而合,这让我对书中后续的内容更加充满了期待。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让我与古人的智慧产生了奇妙的联结。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健康管理,不仅仅是“治病”,更是“防病”。《国医绝学家庭使用手册》恰恰抓住了这一点。书中对于“未病先防”的理念阐述得非常到位,让我对如何主动维护健康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给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日常保健法”。比如,书中关于“穴位按摩”的部分,列举了数十个常用穴位,并详细讲解了每个穴位的取穴方法、按摩手法以及针对的病症。我按照书中的指导,每天早晚给家人按摩几个穴位,比如合谷穴、足三里、涌泉穴等等,虽然只是短短几分钟,但坚持下来,我能明显感受到家人的精神状态有所改善,睡眠质量也提高了。而且,书中还介绍了许多“食疗”的智慧,比如如何根据体质来选择合适的食材,如何通过简单的烹饪方式来保留食物的营养,这些都比那些花哨的“养生产品”来得更实在、更有效。我感觉这本书就像一个随身的“健康顾问”,时刻提醒我关注身体的细微变化,并给予我最科学、最自然的调理方法。

评分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没有把中医描绘成高高在上的“玄学”,而是将其“去神秘化”,让每一个普通家庭都能感受到它的温暖和力量。《国医绝学家庭使用手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非常注重“个体化”的健康指导。不像很多“万能”的养生书,这本书在讲解各种方法时,都会强调“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比如,在介绍一些食疗方时,会提醒读者根据自己的体质和当下的季节来调整配方。这种细致入微的关怀,让我觉得非常贴心。我一直觉得,健康不是一道简单的数学题,而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灵活调整的艺术。《国医绝学家庭使用手册》正是这样一本充满智慧的书,它教会我如何去“读懂”自己的身体,如何去倾听身体的声音,而不是盲目地遵循一套固定的模式。书中关于“情绪与健康”的章节也让我茅塞顿开,明白了保持心情舒畅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这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尤为珍贵。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真是太用心了!我一直觉得很多养生类的书籍都做得比较枯燥,要么文字密密麻麻,要么插图简陋,读起来就让人提不起兴趣。但《国医绝学家庭使用手册》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每一章的标题都很有诗意,内容更是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比如在讲到一些食疗方的时候,不仅给出了详细的食材和步骤,还特别强调了“为什么”要用这个食材,以及它对身体的“具体作用”,这种解释非常有说服力,让我从“为什么”到“怎么做”都有了清晰的认识,而不是盲目照搬。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穿插了不少古代医家的典故和医案,读起来就像在听故事,既能学习知识,又能感受到中医文化的魅力。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四季养生”的章节,详细介绍了每个季节不同的饮食禁忌和养生重点,比如春天要“养肝”,夏天要“祛湿”,秋天要“润肺”,冬天要“藏精”,这些建议都非常贴合生活实际,而且非常具有操作性。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手册”,更像是一本“生活指南”,教会我如何顺应自然,如何与身体和谐相处。

评分

还不错,看了很喜欢。

评分

养生好汤,功夫慢炖,配伍要合理。

评分

豆类食品实际上以豆浆为主,各种各样豆浆,还可以,难度不大!!!挺不错!!99元 10本划算!!

评分

一直在京东买书,优惠力度也一直很大,对于经常看纸质书的人确实挺实惠的,不知为什么也有电子书,但就是一直闲置在家,还是喜欢有油墨味的书,爱传统纸书,哈哈希望自己能拥有一个图书馆,支持京东!

评分

图书印刷质量挺好,中医养生

评分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评分

铜版纸很厚实,很重,放在手上沉甸甸的,最主要的是里面的图片特别清晰,看着就舒服。

评分

买了三大本,慢慢看看,其实是老人在看

评分

很好的书,可以学着做给家人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