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茶品鉴

黑茶品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龙,《茶书网》编委会 编
图书标签:
  • 黑茶
  • 品鉴
  • 茶文化
  • 茶叶
  • 饮茶
  • 茶道
  • 健康
  • 美食
  • 生活
  • 传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65501
版次:1
商品编码:1175571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典藏中国茶
开本:20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黑茶是我国六大茶类之一,成品茶(初制毛茶)色泽乌黑,称为“黑茶”,湖南安化黑茶、云南普洱、广西六堡茶等都属黑茶类。本书分为以下几部分:认识黑茶,品鉴黑茶,从黑茶的外形、色泽、叶底、汤色、香气、滋味等不同角度对黑茶不同茶区的名品进行鉴赏;黑茶的选购与保存,黑茶冲泡,黑茶功效,喝黑茶禁忌等;茶风茶俗,包括地方茶情、民族茶情、异国茶情。

作者简介

陈龙,高级评茶员,高级茶艺师,出生于中国茶叶第一镇――安溪县感德镇;曾任大型电视纪录片《中国茶》制片人、《劳动午报•茶业品牌》副主编;感德茶铁观音品牌创始人;现为感德真品茶业机构总策划、《茶书网》主笔、《中国法治杂志》记者、北京中华茶艺协会马连道联络处负责人。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黑茶概述:千古驿路出奇茶
黑茶的起源/ 12
马背上发酵形成的“四川藏茶”/12
让汉川茶受冷落的安化黑茶/14
武侯遗种与普洱茶史/16
六堡茶:畅销东南亚的侨销茶/18
中俄万里古茶道上的老青茶/20
让佛家得安康的安茶/22
泾阳茯茶:丝绸之路的神秘之茶/24
黑茶的主要产区/26
云南/26
广西/28
湖南/30
四川/32
湖北/34
安徽/35
其他产区/36

第2章 黑茶的采摘与加工:粗老细嫩皆相宜
茶叶的采摘/40
了解茶树/40
采摘技术/42
湖南黑茶/45
黑毛茶初制/45
黑砖和花砖茶压制/47
茯砖茶压制/48
花卷茶压制/50
三尖茶压制/52
湖北老青茶/53
老青茶初制/53
米砖茶压制/55
青砖茶压制/56
四川藏茶/57
做庄茶初制/57
康砖茶和金尖茶压制/59
方包茶/61
广西黑茶/62
六堡茶压制/62
漓江乳雪压制/64
安徽安茶/65
云南普洱茶/67
晒青毛茶初制/67
饼茶和圆茶压制/69
紧茶制作/70
金瓜贡茶压制/71
沱茶压制/72
其他产区/73
陕西泾阳茯茶/73
浙江茯砖茶/74
浙江小型砖茶/75

第3章 黑茶品鉴:众茶皆新我独陈
湖南黑茶/78
花砖/78
黑砖/79
茯砖/80
三尖/81
花卷茶/83
渠江薄片/84
湖北老青茶/85
老青茶/85
青砖茶/86
米砖茶/87
广西六堡茶/88
六堡茶/88
老茶婆/90
六堡茶芽/91
漓江乳雪/92
云南普洱茶/93
七子饼茶/93
饼茶/94
沱茶/95
紧茶/96
砖茶/97
竹筒茶/98
金瓜贡茶/99
迷你沱/100
散茶/101
老茶头/102
老黄片/103
老班章/104
茶膏/105
四川藏茶/106
金尖/106
康砖/107
芽细/108
毛尖/109
方包/110
安徽安茶/111
其他产区的黑茶/112
重庆沱茶/112
陕西泾阳茯茶/113

第4章 黑茶的选购与保存:等闲识得黑陈香
茶叶选购常识/116
春茶、夏茶、秋茶/116
高山茶与平地茶/118
茶叶品质选择标准/120
购茶的小法则/122
茶叶的品级选择/123
茶叶保存常识/124
影响茶叶品质的因素/124
茶叶的储存方法/125
湖南黑茶/126
湖南黑茶的选购/126
湖南黑茶的保存/127
四川藏茶/128
藏茶的选购/128
藏茶的保存/130
云南普洱茶/131
普洱茶的选购/131
普洱茶的等级/132
普洱茶的包装/133
普洱茶的编号/135
普洱茶的保存/136
广西黑茶/138
六堡茶的选购/138
六堡茶的保存/139

第5章 黑茶茶艺:醇厚浓郁粗犷风
宜用茶具/142
宜茶用水/148
泡茶好水的特点/148
五种泡茶用水/149
赏茶之术/152
五品/152
三看/152
三闻/153
三品/153
三回味/153
盖碗冲泡法/154
紫砂壶冲泡法/156
闷泡法/158
调饮法/160
乳味调饮法/160
蜂蜜调饮法/160
果汁调饮法/161
花草调饮法/161
黑茶品饮技巧/162

第6章 黑茶功效:除烦去腻养身颜
黑茶:现代都市人的健康茶/ 166
美容养颜,延年益寿/ 168
清除体内垃圾,减肥瘦身/ 169
黑茶的抗辐射功效/ 170
清血管,降三高/ 171
防治痛风和骨质疏松/ 172
黑茶与痛风/ 172
黑茶与骨质疏松/ 172
说说黑茶的抗癌作用/ 173
抗高原反应/ 174
神秘“金花”:冠突散囊菌/ 175
黑茶的其他功效/ 176
喝黑茶禁忌/ 178
女性喝茶要注意时间/ 178
喝茶禁忌须知/ 179
氟缺乏与氟中毒/ 181

专 题 茶风茶俗
地方茶俗/ 184
北京大碗茶/ 184
广州早茶/ 185
成都盖碗茶/ 186
民族茶情/ 187
藏族酥油茶/ 187
蒙古族奶茶/ 188
土家族擂茶/ 189
白族三道茶/ 190
侗族打油茶/ 191
哈尼族土锅茶/ 192
德昂族酸茶/ 193
异域茶风/ 194
日本抹茶/ 194
阿根廷马黛茶/ 195
欧洲花果茶/ 196
南非国宝茶/ 197

附 录 黑茶审评术语/198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为您撰写的图书简介,内容围绕“黑茶品鉴”这一主题,但详细阐述的却是其他茶类或相关主题,字数控制在1500字左右,力求自然流畅,避免痕迹: --- 《翠竹清风:中国绿茶的地域风韵与制作工艺探微》 引言:清雅之境,叶底生香 在中国广袤的茶文化版图上,绿茶以其“清汤绿叶,滋味鲜爽”的独特魅力,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它不经发酵,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茶叶的天然物质,宛如初春的嫩芽,蕴含着生命最初的活力与清纯。本书并非聚焦于深沉醇厚的后发酵茶,而是将目光投向那片翠绿的领域,深入探究中国绿茶的地理标志性产品、复杂的制作技艺,以及它如何在不同地域的文化土壤中,孕育出千姿百态的口感与风味。 本书旨在为所有热爱、研究或希望系统了解绿茶的读者,提供一份详尽的、可操作的指南。我们将从一片鲜叶的采摘开始,直至冲泡品鉴的每一个环节,层层剥开绿茶的神秘面纱,领略其从田间到茶杯的“清”之旅。 第一部分:绿茶的地理脉络与核心产区 绿茶的品质,与土壤、气候、海拔以及独特的地域文化息息相关。不同的山场赋予了茶叶不可复制的“山韵”。本章将绘制一幅中国绿茶的核心产区地图,细致剖析各地代表性名茶的独特成因。 1. 江南水乡的细腻柔美: 聚焦于浙江的杭州、绍兴一带,探究西湖龙井的“色、香、味、形”四绝是如何在明前采摘、扁平理条的精细炒制中形成的。我们将详细比对“狮峰”与“五明”的微小差异,解析其独特的板栗香的来源。同时,深入研究安徽黄山毛峰的雀舌之形与清幽的兰花香,探讨黄山独特的云雾气候如何塑造其鲜爽的汤色。 2. 洞庭湖畔的奇绝与坚韧: 转向湖南,我们将重点解析洞庭碧螺春(非滇红或普洱产区的碧螺春)的特点。不同于吴地的碧螺春,湘西的绿茶往往带有更强的野性和山野气。本章将对比分析湖南君山银针的“黄汤”特性(虽然本质上是微发酵的黄茶,但其制作工艺与绿茶有紧密联系,可作为引子),以及湘南地区高山云雾中孕育出的、汤色透亮的尖茶。 3. 北方的厚重与醇厚: 即便在北方,绿茶也有其不容忽视的地位。山东的日照绿茶,因其独特的纬度和光照条件,形成了“叶厚实、耐冲泡”的特点。我们将分析日照绿茶在杀青工艺上如何与其他南方茶区区别开来,以保证其耐泡度,并深入研究其独特的“豆香”是如何形成的。 4. 西部的山野遗风: 考察四川、贵州等地的绿茶,如四川峨眉竹叶青。本章侧重于探讨这些茶叶如何在崎岖的山地环境中,保持其天然的活性,以及当地采摘标准对成品风味的影响。 第二部分:从鲜叶到干茶的工艺解构 绿茶的灵魂在于“杀青”二字,即通过高温迅速钝化酶的活性,阻止茶叶发酵。然而,杀青只是第一步,后续的“揉捻”和“干燥”决定了绿茶的最终形态和耐泡度。 1. 杀青的温度与时间艺术: 本章将深入探讨不同杀青设备(手工锅炒、滚筒杀青机、蒸汽杀青)对茶叶内含物质的影响。我们将通过详细的实验数据对比,展示高温短时与中温长时杀青在内酯类化合物、氨基酸和茶多酚变化上的差异,这直接对应了我们感官上对“鲜爽度”和“火功味”的判断。 2. 揉捻的哲学:塑形与出汁: 揉捻的目的是塑造条索,并使细胞壁破损,利于内含物质释放。我们将详细分析“轻揉”、“重揉”和“不揉”三种主要流派。例如,对于龙井的“理条”,其轻柔的目的是保持叶片完整,避免过度发酵;而对于部分针形茶的重揉,则是在塑形的同时,为后续冲泡提供更强劲的茶汤。 3. 干燥的收尾: 干燥是锁住品质的关键。本章将对比烘干、晒干和文火慢焙(部分地区特有)三种干燥方式对绿茶香气的影响。尤其关注干燥后期,温度的微小波动如何导致“青草气”残留或“焦味”产生。 第三部分:冲泡科学与品鉴的维度 绿茶对冲泡条件极为敏感。错误的注水温度和时间,足以毁掉一片上品名茶的精魂。 1. 水质的考量: 水是茶之母。本章将系统阐述不同硬度的水(矿物质含量)对绿茶滋味的影响。我们将测试软水与硬水在冲泡龙井时,对茶汤中儿茶素和咖啡碱释放速率的具体影响,并提供理想水质的建议。 2. 温度的黄金分割点: 绿茶的最佳冲泡温度通常在80°C到85°C之间。本章将通过高精度测温设备记录不同温度下,绿茶内含物质的浸出曲线。重点解析为什么过高的温度会迅速释放苦涩物质,而过低的温度则无法激发其鲜爽的内酯香气。 3. 观形、闻香、尝味、评底: 我们将构建一套完整的绿茶品鉴框架。 观形: 如何通过条索的紧实度、匀净度判断其制作水准。 闻香: 辨识是豆香、栗香、兰花香还是海苔香。 尝味: 区分鲜爽、醇厚、收敛感与回甘的持久度。 评底: 观察叶底的嫩度、色泽和完整性,这是判断原料和工艺的“铁证”。 结语:绿茶的现代传承 在全球饮品风潮的冲击下,绿茶正以其健康属性和清雅形象焕发新的生命力。本书最后一部分将探讨绿茶在现代消费趋势下的创新与挑战,从冷泡绿茶的兴起到传统工艺的数字化保护,展望这片古老而常新的翠绿之叶,在未来茶饮世界中的定位与发展。 ---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对茶有着极度挑剔的朋友推荐我看《黑茶品鉴》的,我当时还有点犹豫,觉得可能太专业了。但读下来之后,我发现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有意思。它没有一上来就抛出大量的术语,而是从一个初学者的角度,一步步引导你进入黑茶的世界。比如,在讲解如何辨别黑茶的香气时,作者用了非常生动的比喻,什么“陈香”、“枣香”、“药香”,甚至还有“菌花香”,这些我以前闻都没听说过。我迫不及待地找了几款自己有的黑茶,试着去对照书里的描述,竟然真的能闻出一些细微的差别了!书中关于“滋味”的描述也同样精彩,什么“醇厚”、“顺滑”、“回甘”,不再是空泛的词汇,而是能让你联想到实际的口感体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提到了很多关于“水温”、“冲泡次数”以及“茶具选择”的讲究,虽然我还没能完全做到,但读完之后,每次泡茶都感觉多了一份仪式感。这本书就像一个循循善诱的茶道老师,让我这个门外汉也开始懂得欣赏黑茶的内在美。

评分

这本《黑茶品鉴》简直是让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一直以为喝茶就是泡水,顶多区分一下红茶绿茶,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从最开始介绍黑茶的起源和历史,我就被深深吸引了。原来这种深沉内敛的茶,竟然有着如此悠久而跌宕起伏的故事。作者的文字很有画面感,读着读着,我仿佛能看到古代的茶马古道上,驼队悠悠,茶香四溢。接着,书中对不同地域、不同工艺的黑茶进行了详尽的解析,比如安化黑茶的“三尖”、“二杠”、“一包”,还有普洱茶独特的发酵工艺,以及云南其他地方的特色黑茶。我以前只会看外形,现在才知道,原来茶叶的形状、紧压的程度,甚至存放的环境,都能对最终的风味产生如此大的影响。而且,书中还穿插了很多关于黑茶功效的民间传说和现代研究,虽然有些篇幅我还没完全理解透,但足以激发我对黑茶更多的好奇心。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品鉴,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让我对黑茶产生了由衷的敬意和浓厚的兴趣。

评分

老实说,我原本对黑茶的印象就是“味道比较重”,甚至有点“土腥味”。但《黑茶品鉴》这本书完全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在书中用了大量篇幅来介绍黑茶的“陈化”过程,以及这种陈化是如何让黑茶的风味发生质的飞跃。我特别喜欢其中对“陈年黑茶”的描写,那种历经岁月沉淀后,由内而外散发出的沉稳、厚实,以及那种独特的“陈香”,简直让人欲罢不能。书中还举了很多真实的案例,对比了新茶和老茶在香气、滋味、汤色上的巨大差异,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越陈越香”的道理。而且,作者还很耐心地解释了黑茶的“越陈越好”并非绝对,而是需要合适的储存条件和科学的陈化方法。这一点非常重要,避免了一些消费者盲目追求“年份”而走了弯路。这本书让我明白了,黑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可以储存、可以陪伴你成长的“时间艺术”。

评分

拿到《黑茶品鉴》这本书,我第一感觉就是“厚重”。它不像市面上很多快餐式的读物,而是沉甸甸的,仿佛里面蕴藏着深厚的学问。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关于黑茶“汤色”的描写,作者不只是简单地说“红”、“黑”,而是用非常细腻的词汇来形容,比如“琥珀色”、“深红”、“红褐”,甚至还会描述汤色的“透亮度”和“挂杯感”,这让我意识到,原来光从颜色上,就能读出这么多信息。当然,更让我着迷的还是书中对于“叶底”的解读。以前我总是随意看看泡完的茶叶渣,现在才知道,原来它能透露出茶叶的等级、年份、甚至是制作工艺的优劣。作者还配了很多清晰的图片,详细对比了不同品质的叶底,这对我来说简直是福音。我之前买过一些黑茶,总觉得口感不对劲,读完这一章,我终于明白问题出在哪里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会了我如何用“眼睛”去品鉴,如何从细微之处发现黑茶的奥秘,这比单纯的口感描述要实在得多。

评分

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对事物有着敏锐洞察力的人,但《黑茶品鉴》这本书还是给了我不少惊喜。它在品鉴方法上,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观、闻、尝”,而是将“意境”和“情感”也融入其中。比如,在描述如何品鉴一款顶级的黑茶时,作者会引导你去感受茶在口中“化开”的过程,去体会那种“如沐春风”般的顺滑,以及那悠长而绵远的“回甘”。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关于“茶席”和“茶道”的探讨,虽然这本书的主题是品鉴,但作者巧妙地将品茶的场景、环境,甚至品茶时的心境都串联起来,让我觉得喝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动作,而是一种全身心的体验。读完这一部分,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如何品鉴一杯黑茶,更是在学习如何享受一种生活方式。这本书让我从一个单纯的“喝茶者”升华为一个“品茶者”,让我对黑茶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评分

评分

好书

评分

书很精致内容可以

评分

纸质很好,内容丰富,讲课时刚好用得上。

评分

不错,很好的一本书!

评分

一般,适合最开始入门的读者

评分

入门黑茶的基础,不算太差,排版还可以,看着不累。

评分

好书

评分

正在学习中,对黑茶的品种很详细,产地,外形,滋味,香气,冲泡方法都有介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