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着自己的孩子一天天长大的时候,同时发现他们有一些怪异的举止和不太对劲的地方,比如不搭理人、不和人目光对视、总是重复做一件事、总不说话或者谁也 听不懂他的话、不和其他孩子一起玩……父母不免心中惶恐:我的孩子怎么了?现今自闭症的发病率为1/150,按照这一数据,有数千万孩子罹患此疾。父母在 悲痛之余,不免陷入自责之中:是我怀孕时吃了什么不该吃的东西吗?是我们照顾的不够好吗?此外,这孩子该怎么照顾?他还有救吗?他以后会如何?无数问题涌 入心头,使他们陷入重重迷雾中。本书从自闭症研究的前沿出发,用简洁、明快和通俗的语言阐述了自闭症的发现史、病因探析、诊断方法等内容,并介绍了国内外 经典的自闭症案例以及国际上有关自闭症的研究。还附上自闭症常见问题30问,解答父母的诸多疑问,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这本书为无数有自闭症孩子的家庭 指明了方向,为广大特教人士、心理学工作者、自闭症儿童的父母提供了一本自闭症临床指导手册。
在看着自己的孩子一天天长大的时候,同时发现他们有一些怪异的举止和不太对劲的地方,比如不搭理人、不和人目光对视、总是重复做一件事、总不说话或者谁也 听不懂他的话、不和其他孩子一起玩……父母不免心中惶恐:我的孩子怎么了?现今自闭症的发病率为1/150,按照这一数据,有数千万孩子罹患此疾。父母在 悲痛之余,不免陷入自责之中:是我怀孕时吃了什么不该吃的东西吗?是我们照顾的不够好吗?此外,这孩子该怎么照顾?他还有救吗?他以后会如何?无数问题涌 入心头,使他们陷入重重迷雾中。本书从自闭症研究的前沿出发,用简洁、明快和通俗的语言阐述了自闭症的发现史、病因探析、诊断方法等内容,并介绍了国内外 经典的自闭症案例以及国际上有关自闭症的研究。还附上自闭症常见问题30问,解答父母的诸多疑问,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这本书为无数有自闭症孩子的家庭 指明了方向,为广大特教人士、心理学工作者、自闭症儿童的父母提供了一本自闭症临床指导手册。
徐光兴,1989年出国留学,专攻临床心理学、精神分析及心理咨询和诊断技术,获教育学和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1998年作为上海市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引进回国。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主任,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心理学会临床心理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主任,共青团中央全国青少年预防犯罪研究会副会长等。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各类著作90余部。
前言
一、 序篇:雨人的世界
1. 获奥斯卡金像奖影片:《雨人》
2. 一个自闭症患儿母亲的自述(1):自闭的西蒙
3. 一个自闭症患儿母亲的自述(2):我是“雨人”妈妈
4. 来自心理咨询师的报告(1):小“雨人”
5. 来自心理咨询师的报告(2):打破自闭的“壳”
二、 自闭症的最初发现——两位先驱者的比较
1. 卡勒和《情感交流的自闭性障碍》
2. 11个经典案例
案例(1):记忆力超群的儿童
案例(2):有攻击行为的小男孩
案例(3):让人感到困惑的小男孩
案例(4):问题儿童
案例(5):有神经质倾向的小女孩
案例(6):冷漠的小女孩
案例(7):独自玩耍的孩子
案例(8):“一匹狼”
案例(9):音乐迷
案例(10):有强迫倾向的孩子
案例(11):模仿动物的小女孩
3. 阿斯贝格和《自闭的神经病质儿童》
4. “阿斯贝格症候群”经典案例
案例(1):难以教育的儿童
案例(2):白痴天才
案例(3):“没落贵族”
5. 两位先驱者的比较
三、 历史与现实
1. 民间故事和寓言
2. 受祝福的愚人
3. 野生儿之谜
4. 被偷换的孩子
5. 真实与误区
6. 中国的自闭症儿童
四、 自闭症之谜——病因的探析
1. 《白雪公主》与《睡美人》
2. 自闭症的生物学病因
3. “扁鹊换心”的启示
4. 心理功能缺陷论
5. “心理理论”之系列实验
五、 “孤岛”智力
1. 大侦探福尔摩斯是否患了自闭症
2. 自闭症儿童的智力测验
3. “孤岛”智力的案例
案例(1):数学神童
案例(2):“小不点教授”
4. 有特殊才能的自闭症儿童
六、 自闭症是如何诊断的
1. 临床观察的诊断评估
案例(1):纵向的临床观察评估
案例(2):横向的临床观察评估
2. 家庭可用的简易测量量表
(1) 克氏自闭症行为量表
(2) 法国自闭症儿童行为评定量表
(3) 日本名古屋大学自闭症儿童评定量表
3. 专业诊断使用的评估量表
4. 自闭症与非自闭症的鉴别诊断
案例(3):深夜惊醒的孩子
七、 有没有治愈的方法
1. 自闭症治疗的限界
案例(1):“我的儿子进步了”
2. 制定个别化教育辅导方案
案例(2):包容的教育
3. 确立日常生活疗法
4. 游戏疗法的应用
案例(3):他学会了什么
5. 听觉疗法:奇妙的声音
案例(4):奇妙的声音——一个自闭症患儿母亲的自述
6. 精神统合疗法:儿童期和青春期
案例(5):勇马的故事
案例(6):青春的成长
7. 从自闭症患儿到教授博士
案例(7):天宝?葛兰汀的故事
八、 长大以后怎么办
1. 11个经典案例的追踪研究
案例(1):记忆力超群的儿童
案例(2):有攻击行为的小男孩
案例(3):让人感到困惑的小男孩
案例(4):问题儿童
案例(5):有神经质倾向的小女孩
案例(6):冷漠的小女孩
案例(7):独自玩耍的孩子
案例(8):“一匹狼”
案例(9):音乐迷
案例(10):有强迫倾向的孩子
案例(11):模仿动物的小女孩
2. 自闭症患者的书信和自传
3. 自闭症患者的爱情:唐娜的婚姻
4. 留下的待解之谜
九、 自闭症心理门诊常见30问
1. 什么是自闭症,它与孤独症有何区别?
2. 自闭症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3. 第一胎是自闭症患儿,第二胎是否仍会是自闭症患儿?
4. 自闭症儿童的出生有无特别的家庭状况背景或文化背景?
5. 自闭症儿童的智力如何?
6. 自闭症儿童能否接受教育?
7. 自闭症儿童长大以后会怎样,他们如何生活?
8. 自闭症能完全康复吗?
9. 有没有治疗自闭症的特效药?
10. 如何诊断自闭症?
11. 如何评估自闭症儿童的学习能力?
12. 自闭症与其他儿童发展障碍有何区别?
13. 为什么自闭症不能在出生时就发现,甚至不能早期诊断?
14. 家里有自闭症儿童,对家庭生活和夫妻关系有何影响?
15. 诊断儿童自闭症要不要做脑电图或脑CT?
16. 自闭症儿童有什么样的不适应行为?
17. 自闭症儿童有某项特殊能力,应重点发展其特殊能力,还是应发展其欠缺的能力?
18. 自闭症儿童如何选择合适的学校?
19. 自闭症儿童接受教育后可发展到什么程度?
20. 治疗自闭症儿童不用药物,只采用心理治疗,这样有用吗?
21. 对自闭症儿童进行药物治疗应注意些什么?
22. 自闭症儿童到了青春期会怎么样?
23. 自闭症儿童长大成人后,可以独立居住和承担某项工作吗?
24. 自闭症儿童长大成人后是否可以结婚?
25. 对于自闭症儿童的营养状况有何注意事项?
26. 如何训练自闭症儿童的生活习惯,特别是大小便训练?
27. 自闭症儿童出现行为问题(如攻击、吵闹、刻板等)怎么办?
28. 一部分自闭症儿童有自伤行为(如咬手、头撞墙、在尖锐的物体上弄伤自己等),应如何处理?
29. 什么是非典型的、边缘性的自闭症?
30. 自闭症是不是终身残疾?
这本书,从封面就透着一股子沉静,那种略显陈旧的字体,在深邃的蓝色背景下,仿佛诉说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我拿到这本书时,是在一个格外阴沉的午后,窗外的雨淅淅沥沥,和书名《孤独的“雨人”:自闭症探秘(第三版)》中的“雨”字意外地呼应起来。翻开第一页,纸张的触感是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不是那种闪闪发亮的铜版纸,而是更适合沉浸阅读的质地。目录页的设计也很有意思,不是那种生硬的列表,而是用一种更具引导性的方式,一点点勾勒出这本书要探索的脉络。我还没开始细读,但光是这份设计,就已经让我对即将展开的旅程充满了期待。它不是那种华丽浮夸的包装,而是带着一种内在的、沉甸甸的质感,仿佛准备好了一位耐心而深邃的向导,要带我深入一个复杂而迷人的世界。我尤其喜欢封面的留白设计,那种恰到好处的“空”,反而给了人无限的想象空间,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去填补这份“空”。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编辑和排版都做得相当用心。阅读过程中,我并没有遇到任何让人感到不适的排版问题。段落的划分清晰合理,字体大小适中,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疲劳。书中有些地方,作者会巧妙地插入一些插图或者图表,虽然不是那种大量的图文并茂,但出现的时机和内容都恰到好处,起到了很好的辅助说明作用。我尤其喜欢书中引用的那些专家观点和研究数据,它们被清晰地标注出来,并没有喧宾夺主,而是很好地支撑了作者的论点。整体而言,这本书给我一种非常流畅和愉悦的阅读体验,让我能够全身心地沉浸在作者所构建的叙事和思考之中,而不会被技术层面的问题所干扰。它是一本从外到内都散发着专业与温度的书。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可以说是介于学术严谨与文学叙事之间的巧妙平衡。它不像纯粹的学术著作那样枯燥乏味,也不像纯粹的小说那样过于感性而缺乏深度。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类比,将那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读者更容易理解。比如,当描述某种感官过载时,他会用“像置身于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来形容,瞬间就抓住了那种被信息洪流淹没的无力感。而且,书中穿插的很多小故事,都像是散落在珠链上的珍珠,虽然独立,却共同串联起了一条关于理解和接纳的主线。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解释一些行为模式时,那种抽丝剥茧的分析,没有评判,只有解释。这种平实的叙述,反而有一种强大的说服力,让我愿意去倾听,去理解,而不是带着先入为主的观念去评判。
评分拿到《孤独的“雨人”:自闭症探秘(第三版)》后,我尝试着在通勤的路上阅读。那些曾经在人群中匆匆掠过的面孔,在我的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我开始思考,他们是否也面临着同样的挑战?作者在书中提出的观点,并没有给我一种“醍醐灌顶”式的顿悟,而是更像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一点点地改变着我对世界的看法。我发现自己开始更加留意那些细微的差别,更加愿意去观察和倾听。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所认为的“正常”,其实也是一种相对的概念,而“差异”本身,也可以是一种独特的美。它不是在贩卖同情,而是在传递一种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这种阅读体验,对我来说,是一种自我认知的拓展,让我对身边的世界和人类的多样性有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初读此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细节的捕捉能力,以及其独特的叙事风格。他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大量的学术术语,而是选择了一种更具人文关怀的方式,通过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案例,将我们引入自闭症的世界。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在人群中显得格格不入的身影,听到他们内心深处那些不被理解的呐喊。作者的文字,时而细腻如丝,描绘出孩子眼中纯净而又复杂的宇宙;时而又带着一股子力量,直击我们内心深处对“差异”的固有认知。我感觉自己像是站在一个观景台,向下俯瞰着一个截然不同的风景,那里有规则的重复,有感官的潮涌,也有独特的情感表达。更让我动容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自闭症患者简单地标签化,而是深入挖掘他们内在的逻辑和情感世界,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隐藏在“不寻常”之下的“寻常”。这种带着同理心去探索的方式,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更深的信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