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這本書中,讓我看哭的一篇是《媽媽,是不是姐姐老瞭你就死瞭》。哭是因為情感太真實。對於我們一直不敢談論的死亡問題,雙雙對女孩們的解釋是坦蕩的。
——專欄作傢,書評和影評人劉一霖
作者用作傢與編劇的筆和心,將她與一雙女兒近十年的相處時光娓娓道來,帶著兩個女孩閱讀、歌唱、行走且學習愛,這本書溫暖有淚,感性有光。
——熱銷書作傢瀋嘉柯
一位作傢媽媽如何陪伴孩子閱讀,如何教女兒語言錶達和文字創作,在本書充滿溫情的文字中我看到瞭答案。
——資深傢教圖書策劃人丁丁
內容簡介
陪伴是長情的告白。作者是一名作傢,更是一個媽媽,她以溫暖且感性的筆觸記錄她與兩個女兒長達十年相處的甜蜜時光,在這本書裏,我們看到認真與耐心陪伴女孩們成長的媽媽。
作者運用同理心,站在孩子的角度,快速抓齣孩子想要對你透露的關鍵詞。隻有傾聽,纔能看到和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纔能給予愛,纔能傳遞愛,纔能實施教育。
她陪女兒們閱讀說故事,與她們在逆境飛翔、在甘苦中彼此鼓勵。她因女兒們而學習愛的能力。
作者簡介
王雙雙,作傢、編劇江蘇人,現居颱北。2007年開始創作小說,齣版小說逾十部。以半夏及重光的筆名齣版小說。
作品包括《彼若盛花》《七年》《好姑娘永垂不朽》《zui好的時光遇見你》《半島微光》等。2011年任職編劇,參與創作劇本
2015年創作劇本小說《以愛之名》。2015年成立創辦悅讀趣,推廣閱讀及寫作。未來希望以自己的影響力,推廣閱讀,讓閱讀成為孩子們——小時候的習慣,長大後的生活。
內頁插圖
目錄
媽媽,我跟你說哦……
傾聽亦是愛 / 2
我是她們的秘密樹洞 / 6
讓她們知道語言的力量 / 10
孩子迴來我們聊什麼 / 13
我應該相信你 / 18
女孩,我願意瞭解你 / 22
溝通需要好時機 / 27
媽媽有“讀心術”哦 / 34
每一個人都很特彆
不,你們都一樣 / 40
教孩子換位思考 / 44
學習尊重 / 48
認識她們的同學 / 52
每個孩子都需要六個媽媽 / 57
擁有感恩的心 / 62
給孩子滿滿的陽光
讓孩子從每一件事情中都收獲正能量 / 68
不要做橡皮擦媽媽 / 74
陪她一起慢慢來 / 77
是誰的興趣 / 81
最初的堅持 / 86
畫畫真的不能賺錢嗎 / 91
媽媽,是不是姐姐老瞭,你就死瞭 / 94
彆讓禮物成為吞噬孩子本質的怪獸 / 98
怎麼辦?我不是第一名 / 102
我們都有影響力 / 105
為瞭她們,成為更好的人 / 109
開始當個小大人
這雙手小嗎 / 114
帶她們一起釀酒 / 118
她們跟我一起做料理 / 122
你是傢庭的一分子 / 126
帶孩子逛菜市場 / 130
媽媽撒嬌好可愛 / 134
當她們想要保護我的時候 / 138
學習如何安排自己的時間 / 143
我愛牙醫我不怕 / 149
陪伴是最深情的告白
我們傢看電視嗎 / 154
與3C 電子産品爭奪時間 / 157
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 161
油桐花和螢火蟲之旅 / 165
大自然是張舒服的畫布 / 172
齣發去看日齣 / 175
閱讀是愛的探照燈
閱讀的啓濛 / 182
哇!好多書 / 186
開啓閱讀的旅程 / 189
通過文字也可以學習愛 / 192
創造良好的閱讀環境 / 196
我會自己拼拼音 / 200
識字旅程 / 205
會認字就可以放手瞭嗎 / 209
以“讀”攻“讀” / 213
讓她們自己從閱讀中接受品格教育 / 218
陪孩子讀懂一本書的N種方式
我會查字典 / 224
大傢來找茬 / 228
不隻是為讀而讀 / 232
閱讀是一幅有趣的記憶拼圖 / 236
道具讓閱讀變得豐富有趣 / 240
讓她讀,不如陪她一起讀 / 244
人生有很多小道理,都藏在這個蘋果派裏 / 249
文字的奇妙化學作用 / 253
我們來創造一個新故事 / 257
如何讓孩子成為“百科全書” / 262
角色扮演讓故事主題更清晰 / 266
閱讀帶來的改變 / 270
由誤會而起的日記旅程 / 275
女兒的傷心日記 / 279
讓孩子用自己的語言去記錄 / 283
附錄
作者陪伴女兒們閱讀的故事書 / 287
0 ~ 5 歲推薦繪本 / 289
3 ~ 7 歲推薦繪本 / 290
後記
你過得好比什麼都好 / 292
精彩書摘
每個孩子都需要六個媽媽
某次跟朋友聚會,話題聊到瞭夫妻關係,她迫不及待地跟我分享前段時間她看的一篇文章,大意是講一個男人願意六次成為自己妻子的丈夫,為瞭配閤妻子的浪漫,讓自己有責任感,有擔當,從而不斷地完善自己。我當時聽瞭覺得很有趣,因為平常跟女孩間的互動非常親密,很自然地將此話題轉換為親子之間的問題:每個孩子都需要六個媽媽。
朋友不可置信地看著我說:“怎麼可能?六個媽媽耶!你怎麼那麼狠心呢,孩子們能受得瞭嗎?”
“你跟我說的那個故事裏,丈夫可是同一個人?”
朋友點頭說:“那當然。”她此時開瞭竅,接著問我:“你所說的媽媽,也是同一個人?”
當胎兒還在母體的時候,他需要一個樂觀愛笑的媽媽。因為媽媽的快樂可以感染給孩子,用笑聲和輕鬆的心態作為養分喂養孩子,那是再幸福不過的。我在懷大女兒的時候也閱讀,也聽胎教的音樂,同時正在創作我的第二本長篇小說,故事的兩位女主角擁有不同的人格特性,因此讓我的脾氣變得任性古怪。女孩齣生後的不斷哭泣讓我陷入瞭人生的灰暗期,那時候我開始意識到胎教的重要性,當小女兒在我的身體裏孕育時,我就暗自發誓,不管遭遇多少委屈,我都要樂觀麵對。
懷孕期間,我吃足瞭苦頭,前三個月吐得進瞭急診,住院長達一個月。隨後分彆在懷孕五個月及七個月的時候進行瞭不同程度的安胎。生活如此辛苦,我依然經常和大女兒一起給肚子裏的妹妹讀書,鼓勵妹妹,贊美妹妹。果真,這個孩子齣生的時候乖巧聽話,特彆愛笑,貼心懂事。成長至今,她是我快樂的開心果。有段時間,我一直處於趕稿的階段,小女孩竟拿瞭一隻沙漏往我的書桌前一擺說:“媽媽,你看著它,等它漏完瞭,你也要寫完哦。”我灰心地想,她怎麼這麼嚴格地對待我?不消片刻她又悄悄地躲在我身後說:“寫完纔能好好休息,我等不及要幫你捶背呢。”
第二個媽媽,在孩子齣生之後,必須是個精力十足的媽媽。在未來的三年或者更長的時間裏,她都要隨時待命,等著孩子一聲令下:喝奶,換尿布,哼歌給他聽,不管黑夜白天隨時都要抱著他……我們忙得焦頭爛額,當看到孩子天使般的笑容時卻又立刻精神抖擻地繼續戰鬥。
曾經看過一則新聞,婆婆不讓兒媳婦去上班,理由是上班輕鬆,在傢帶孩子太纍。
我雖然心疼這個兒媳婦,卻真心想對那個初為人母的媽媽說幾句:“這幾年的辛勞不算什麼,自己的孩子從小由自己教育,媽媽陪伴在孩子的身邊,彼此影響,不管對於傢長或孩子,都會充滿正能量。要捨纔有得,而你的收獲是把孩子教育成獨立的人。”
第三個媽媽,需要感性和理性兼備。感性地跟孩子們分享生命中的感受,感性地跟孩子們聊聊書籍中令人動容的小故事,感性地陪伴孩子們唱歌跳舞,感性地告訴孩子,身為母親擁有他們是多麼開心。而理性的那一部分負責的是,讓孩子們愛上學習,喜歡閱讀,擁有同理心……
朋友對這個問題頗有疑義:“為什麼要把感性和理性分得那麼開呢?為何有些事情,理性的人不能去做?”
如果想問孩子們明天的早餐需要準備些什麼,理性的媽媽會說:“沒有選擇,我準備什麼你們就要吃什麼。”感性的媽媽則開心詢問:“寶貝,明天吃什麼?來個粥怎麼樣?不好?那烤吐司呢?讓媽媽來好好想一想,我要怎麼把早餐搭配得好看又好吃呢?我用黃瓜做一棵椰子樹好不好?不管怎樣,我煮什麼你們就吃什麼好不好?”
孩子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感性的問話,理性又在何時登場呢?如果發現孩子撒謊瞭,感性的媽媽可能會滿臉疑惑,覺得自己被傷害,變得歇斯底裏,錶情也帶著幾分猙獰,質問:“寶貝,你到底怎麼瞭?為什麼說謊呢?是不是你怕媽媽生氣呀?我跟你講,寶貝,媽媽不會生氣的,媽媽覺得知錯能改就是好孩子。”如果讓理性登場,理性的媽媽會說:“你想好瞭就來找我聊聊,行嗎?我們一起找找看,到底是哪裏齣瞭問題。”
感性和理性同時存在,該誰齣手誰就粉墨登場,隻有一大原則,彆以愛的名義綁架孩子的思想。
第四個媽媽,要具備一顆不計較的佛心,及時糾正孩子的言行。兒時的我曾目睹父母吵架,我關心地問母親怎麼瞭,有什麼事情可以跟我說說,母親卻低頭不語,事情隔瞭大半天,她特彆把我拉進牆角叮囑我:“我們大人的事情會處理好,你不要管那麼多,乖。”
在成長的路上,我屢屢受挫,都會尋求父母相助,我的父母也非常願意為不同時期的我解決任何問題,他們教會我在人生的路途上不要計較,要學會感恩和尊重彆人的想法。
我相信,擁有佛心的媽媽希望將自己畢生的修行傳遞給下一代,雖是任重道遠,卻是甘之如飴。
第五個媽媽,擁有勇敢和強大的心,會想盡各種方法安撫受傷的孩子。
這是我的親身經驗,我跟初戀男朋友分手的時候,因失戀大哭,每天都覺得生活特彆無趣,一心隻想離開傢。某天睡覺前,母親突然問我:“要不要喝杯酒?天大的事情,喝杯酒,醉瞭,醒瞭,所有的事情都過去瞭。”
那一次,我真是醉慘瞭,母親喝完迴到二樓臥室,我在一樓的客廳裏吐得一塌糊塗,隻記得那一晚又哭又笑,打電話給一堆朋友訴苦,最後都忘記是如何爬迴母親身邊,抱著她的腳安然入睡的。次日清晨醒來,母親見我雙眼紅腫竟什麼都沒說,隻問我:“睡得好嗎?還好嗎?”
從那以後,我把所有情仇都忘得乾乾淨淨,酒呢,好幾年都不敢再去碰,像是擔心酒精會衝走母親送給我的那股暖流,但事實證明,那些溫暖的記憶任憑歲月再怎麼衝刷,都是衝不走的。
這件事情,我尚未跟幼小的女孩們分享,但是我相信,當她們長大以後,當她們的人生遭遇挫敗時,我願意拉著她們的手,遞上斟滿酒的酒杯,灑脫地跟她們說:“來,陪媽乾一杯。”
人生苦痛,會在所有的“乾一杯”之後結束,喝完這杯酒,隻留快樂在心頭。
……
前言/序言
以愛為光
生命是一趟充滿未知冒險的旅程,旅程中,我們與生命之初最重要的人相逢,他們與我們的緣分天生注定。我們的唇發齣最美、最初的聲音是爸爸、媽媽。當一個生命在我的身體中住瞭十個月後降臨塵世,從此我們血肉相連,我生命中的愛之光,因她們的到來,由暗淡變得明亮,我也由忐忑變得篤定,由惶恐變得自信。為瞭她們,我努力變成更好的人,更努力成為她們的好媽媽。
學習成為一個好媽媽,簡單九個字,卻是從無數件看似不值一提卻又令人心生挫敗的小事中不斷獲得成長。
在孩子歇斯底裏的哭鬧聲中,我曾經引以為傲的耐心頃刻粉碎瓦解,我變得束手無策,我想方設法地去迴應她們的哭聲,努力撿迴屬於自己的那份“耐心”。而在深夜的自省時分,我發現我的耐心還在,隻是我將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企圖以母親之威讓女孩們臣服於我。為瞭我可愛的女孩們,我願意彎下膝蓋,與孩子們比肩而立,從她們的角度看問題,傾聽她們內心最真實的聲音,我從孩子們身上看到瞭她們最善、最美的純真。當孩子們鼓起勇氣嚮我傾訴心事時,我的一番看似安慰的肺腑良言,卻讓孩子麵露失望直至離開,我將這些畫麵在腦海中反復迴放,纔驚覺,孩子要的並非我的意見,更非我的教導,她們隻是希望自己的心聲被人聽見,且被具有同理心的人聽見。
唯有身為父母的我們覺察到自身的缺失,纔能夠在這條陪伴她們成長的道路上走得得心應手。
母親一職並非與生俱來,更非信手拈來,正因為如此,在學習成為好媽媽的最初,首先要將自己所有的情緒、耐心歸零,以孩童的純真之心開始學習,更重要的是,要帶著飽滿的愛以及對父母之責的熱忱,把愛融入生活的細枝末節中,把愛滲透到孩子們的眼中及心底,把熱忱帶進孩子們對世事萬物的探索中。當我自己做齣這些改變時,女孩們獨特的個性便在她們的生命中得到舒展,我們因此變得獨立、自由、灑脫,也很甜蜜。十年光陰,成長的不僅是她們,更包括我。
因為女孩們,我熱愛一蔬一果,我相信,萬傢燈火中,廚房的溫度與幸福的指數息息相關,廚房熱氣騰騰,幸福必然愛意滿滿,而在這樣的背景下,我會將自己的身心全部交托給女孩們,任由她們在我耳邊分享著學校裏的大小事情,讓我們每一秒的相處都變得有意義。我不再做橡皮擦媽媽,她們的字卻寫得越來越工整、漂亮;我學著瞭解她們,她們的個性愈發獨特;我不要求她們獲得第一名,而是陪她們一起糾正考捲中的錯誤,與她們一起學習尊重老師上課的辛勞,她們的成績因此更加穩定,大女兒獲得“市長奬”,年年都獲得奬學金,小女兒人緣頗佳,學習成績名列前茅。我以自己獨特的教育方式教養她們,反倒讓她們活齣瞭自己的樣貌。
十年光陰,她們成長得甜美、懂事,她們做的貼心事何止一樁?我們用閱讀學會瞭擁抱、分享;我們用寫作學會瞭包容、成長;我們在廚房裏釀造人世間的酸甜;我們在每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裏學會瞭陪伴,學會瞭讓自由和創意無邊際地飛翔……
傢長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好的鏡子。我非常喜歡一句話:“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築欲密。”陪伴孩子,我順應孩子們的天性,並遵從她們本身的習性,就像樹根需要舒展,孩子的心靈同樣需要如此,一旦她們的心靈獲得舒展,她們心靈的成長必然也會鬱鬱蔥蔥吧。
王雙雙
2016年6月
《聆聽心靈的低語:與孩子建立深度聯結的對話藝術》 在這喧囂的世界裏,我們常常忙於奔波,遺忘瞭內心最真切的呼喚,更忽略瞭那些在我們生命中尚未完全展開翅膀的小小心靈,他們發齣的細微、卻充滿力量的聲音。本書《聆聽心靈的低語》並非關於“聽孩子說,勝過對孩子說”的重復論調,而是深入探索一種截然不同的親子溝通模式。它關乎的是,我們如何放下成年人的預設、評判與急切的引導,真正地“進入”孩子的世界,理解他們行為背後的動機,洞察他們情緒的湧動,並以此為基石,搭建起一座堅實的、通往真正理解與尊重的橋梁。 在這本書中,我們將一同踏上一段發掘孩子內心世界的旅程。我們不再是單純的傾聽者,而是孩子內心情感與思想的“共鳴者”。我們將挑戰那些根深蒂固的教育觀念,審視我們習以為常的對話方式,並學習一套更加細膩、富有同理心和創造力的溝通技巧。這不是一套僵化的指令,也不是冰冷的說教,而是一係列啓發性的思考、富有實踐性的練習,以及對真實親子互動場景的深刻剖析。 第一部分:撥開迷霧,看見真實的孩子 在這一部分,我們將首先認識到,我們所看到的“問題行為”,往往隻是孩子內心需求未被滿足的信號。我們將學習如何穿透錶象,看見孩子行為背後的真正原因。 孩子行為的羅盤:需求與情緒的探尋 我們會深入剖析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基本的需求:安全感、歸屬感、自主感、被愛與被看見。瞭解這些需求如何直接影響孩子的行為模式。例如,一個在學校錶現齣攻擊性的孩子,可能隻是渴望同伴的關注;一個沉默寡言、不願意與人交流的孩子,也許內心深處正在經曆著害怕被拒絕的恐懼。我們將通過大量的真實案例,來引導讀者識彆這些潛在的需求,並學習如何通過觀察和提問,更準確地捕捉到這些信息。 傾聽的藝術:不隻是聽到,更是理解 傾聽,不僅僅是用耳朵接收聲音,更重要的是用心去感受。本書將提供一套“深度傾聽”的工具箱。這包括: “無評判”的姿態: 如何在孩子錶達時,暫時放下我們成年人的價值觀、道德標準以及對“對錯”的判斷。這意味著,即使孩子說齣一些我們不認同的觀點,我們也首先要給予空間和尊重。 “同理心”的迴應: 學習用語言和肢體語言,嚮孩子傳遞“我理解你的感受”。這並非意味著贊同他們的行為,而是承認他們情緒的閤理性。例如,當孩子因為玩具被搶而大哭時,與其說“你不能哭,不就是個玩具嗎?”,不如說“我知道你很傷心,因為你喜歡的玩具被拿走瞭,你感到很生氣,對嗎?” “開放式”的提問: 避免使用“是/否”的封閉式問題,而是鼓勵孩子詳細描述他們的經曆和感受。例如,與其問“你今天在學校開心嗎?”,不如問“今天在學校有什麼有趣的事情發生嗎?”,或者“你今天和誰玩瞭?玩瞭什麼?” “沉默”的力量: 學會在對話中留白,給孩子思考和組織語言的時間。很多時候,我們的急切打斷,反而阻礙瞭孩子更深入的錶達。 解讀孩子的“語言”:超越字麵的意義 孩子,尤其是年幼的孩子,他們的語言錶達能力有限,他們更多地通過非語言的方式來傳遞信息:肢體語言、麵部錶情、甚至是玩耍中的行為。本書將指導讀者如何成為一個“解讀大師”,學會關注孩子眼中的光芒、緊握的拳頭、躲閃的眼神、或者沉浸在遊戲中的投入程度,這些都是孩子內心世界的窗口。我們將探討如何通過觀察孩子玩耍時的角色扮演、塗鴉以及日常互動,來洞察他們內心的衝突、恐懼、願望和想象。 第二部分:建立連接,讓愛流動 在理解瞭孩子之後,我們的目標是將這份理解轉化為切實可行的連接,讓親子關係更加穩固和充滿愛意。 “高質量”的陪伴:超越物質的給予 我們常常用物質來彌補陪伴的缺失,但真正的陪伴,是心靈的同在。本書將探討如何創造“高質量”的陪伴時刻,即使時間有限。 “專注”的互動: 放下手機,放下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與孩子的互動中。哪怕隻是十分鍾,但這份專注的力量,足以讓孩子感受到被重視。 “共同”的體驗: 一起閱讀、一起玩遊戲、一起做傢務、一起探索大自然。這些共同的體驗,不僅能增進親子感情,還能在潛移默化中傳遞價值觀。 “傾聽”的遊戲: 將傾聽變成一種有趣的親子遊戲。例如,輪流扮演傾聽者和講述者,或者用繪畫、音樂等方式來錶達自己的感受。 “有效”的錶達:讓孩子聽懂你的愛 如何讓孩子真正理解我們的愛,而不是感到壓力或被控製?本書將提供一些“有效”的錶達方式: “我”信息的運用: 學習用“我”開頭,錶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而不是指責或評價孩子。例如,與其說“你總是把房間弄得亂七八糟”,不如說“看到房間這樣亂,我感到有些沮喪,我希望我們能一起把它收拾好。” “具體”的贊美: 避免空泛的錶揚,而是具體指齣孩子做得好的地方。例如,“你今天主動幫助奶奶拿東西,我真的很為你感到高興。” “界限”的設定: 愛並非沒有界限。本書將探討如何以尊重和理解的方式,為孩子設定必要的界限,幫助他們建立規則意識和責任感。 “化解”衝突,修復關係 衝突在親子關係中是不可避免的,關鍵在於如何化解。本書將提供一些實用的衝突化解策略: “暫停”與“冷靜”: 在情緒激動時,學會暫停對話,給自己和孩子冷靜的空間。 “共同解決”問題: 將衝突視為一個共同解決問題的機會,而不是一場輸贏的戰鬥。鼓勵孩子參與到解決方案的討論中。 “道歉”與“原諒”: 引導孩子學習為自己的錯誤道歉,同時也教導他們如何原諒他人。 第三部分:成長與賦能,點亮孩子的未來 最終,本書的目標是幫助讀者成為一個更智慧、更有愛的父母,賦能孩子成為獨立、自信、有韌性的人。 “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 我們不再是孩子問題的“終結者”,而是他們成長路上的“引導者”。本書將探討如何通過對話,鼓勵孩子獨立思考,而不是簡單地給齣答案。 “引導”式提問: 提問能夠激發孩子的思考,例如,“你覺得這樣做會有什麼後果?”,“你還有其他的選擇嗎?”,“你認為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鼓勵”嘗試與犯錯: 允許孩子犯錯,並將錯誤視為學習的機會。幫助他們從失敗中汲取經驗,而不是感到羞愧。 “塑造”孩子的積極心態與情緒智慧 情緒管理是孩子一生重要的課題。本書將分享如何通過對話,幫助孩子認識、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緒。 “情緒詞匯”的積纍: 幫助孩子學習描述各種情緒的詞匯,讓他們能夠準確地錶達內心的感受。 “應對”策略的傳授: 教導孩子一些健康的應對情緒的方式,例如深呼吸、運動、傾訴等。 “感恩”與“樂觀”的培養: 通過對話和實踐,引導孩子發現生活中的美好,培養感恩的心和積極樂觀的態度。 “賦能”孩子,讓他們成為更好的自己 這本書的最終宗旨,是幫助父母成為孩子最堅實的後盾,引導他們發現自己的潛能,勇敢地追求夢想。我們將一同探索,如何通過真誠的對話,點燃孩子內心的火焰,讓他們相信自己,熱愛生活,並最終成為一個擁有獨立人格、健康心靈的優秀個體。 《聆聽心靈的低語》是一本關於愛、理解與成長的書。它邀請你放下過往的經驗,重新審視與孩子的關係。在這裏,你將找到的不是簡單的育兒秘籍,而是一扇通往更深層次親子聯結的大門,一盞照亮孩子成長道路的明燈,以及一份珍貴的人生財富——真正看見並理解你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