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講述瞭青少年應該養成的良好習慣,思路清晰,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文字樸實,語言生動活波,圖文並茂,理論與實際相結閤,講述道理的同時有大量典型的案例,學瞭就能做,講究效果,很實用,可以作為每個傢庭教育孩子的工具書。
作者簡介
母建華,國傢工商局消費者權益保護局原局長,國傢工商局新聞發言人,中國消費者協會原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12315消費者申訴舉報專用電話創始人。
現代傢庭文化教育基金發起人之一,現代傢庭文化教育基金常務副主任。
目錄
第一章 學習好習慣
確定目標003
珍惜時間010
自主學習017
勤奮學習024
學以緻用030
善於總結038
第二章 做人好習慣
熱愛祖國047
孝敬父母054
尊敬師長061
謙虛好學066
與人為善072
誠實正直079
善於思過085
自強不息091
第三章 做事好習慣
遵紀守法099
統籌協調106
敢於擔當113
積極樂觀120
精益求精126
勇於創新134
第四章 生活好習慣
生活自立143
生活有序151
科學飲食156
生活節儉163
講究衛生169
體育鍛煉175
第五章 安全防護好習慣
地震防護183
火災防護191
電災防護200
拐騙防護210
不良文化汙染防護218
精彩書摘
第一章學習好習慣
學習習慣是指在學習過程中長期養成的學習行為方式。即在個人長期的學習(知識學習和生活學習)過程中,在所經曆的傢庭、學校和社會環境中,經過自我總結、反復驗證,適閤個人長期堅持的、自覺的學習行為方式。良好的學習習慣可對人的學習行為、學習方法、學習能力、學習效率、學習成績起到積極促進的作用,使人終身受益。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有益於孩子智力發育,並為終身學習型人生打下堅實的基礎。
人的學習習慣要從小培養,學前階段是形成良好學習習慣的啓濛時期。小學階段是形成良好學習習慣的最佳時期。因此,傢長要幫助孩子盡早養成確定目標、珍惜時間、自主學習、勤奮學習、學以緻用、善於總結等主要的學習好習慣,爭取學有所成,成就未來的人生。
確定目標
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首先要確定人生目標,人生目標是培養學習好習慣的根本所在。有瞭明確的人生目標,纔能明確學習的目的、內容、方法,為學習提供方嚮和動力。比如有的孩子以成為一個企業傢為人生目標,他便以企業傢為學習目標,努力學習相關的知識,並進行相關的生活鍛煉。所以,從根本上說,為瞭確定自己的學習目標,使自己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並且學有所成,孩子一定要從小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
人生目標是一個人生活的預期理想規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標,是對人生未來活動預期結果的主觀設想,是在頭腦中形成的一種願望,因而具有主觀性、方嚮性。人生目標受社會政治經濟製度、文化傳統、意識形態製約,因而具有社會性。人生目標隻有從學習和實踐活動中獲得所需知識、能力纔能得以實現,具有實踐性、現實性。
確定目標可使孩子從小就能縝密地思考自己的未來,預選自己未來的工作和生活,以利於明確學習方嚮,持續學習相應的知識。
在圍繞人生目標來確定學習目標的時候,也可參考“目標學習法”,著眼糾正一些具體的學習不足,比如平時比較貪玩不愛學習,聽講不夠認真,學習主動性不強等,通過糾偏來培養學習習慣。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中存在一些欠缺很正常,把彌補欠缺作為階段性目標也是培養學習習慣的措施。
為什麼要培養確定目標的好習慣呢?
第一,確定目標可激發、保持學習動力。確定目標就是立誌。立誌、定標、學習、成長、發展是一個人的學習成長過程。古人講“百學須先立誌”,就是說在學習本領之前首先要立下遠大的誌嚮,設定學習的目標。人生目標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動力。有瞭人生目標,就有瞭明確的學習目標,就能激發起學習熱情,産生學習動力,産生好的學習效果。
第二,確定目標可使學習方嚮明確並獲得成功。1999年,北京大學舉辦夏令營,有30名正在讀初一的學生在北大生活瞭八天。在一次活動中,老師讓每個同學談自己的人生理想,有一位同學目標明確。當時他的學習成績在班級裏屬中等,他的理想是將來考北大,並且已經在老師的指導下製定瞭短期學習目標:期末考試進班級前十名。中期學習目標是初中畢業考進市一中(省級重點中學)。為瞭實現目標,他還製定瞭日、月、學期學習計劃。在以後的每年暑期,這位同學都嚮北大夏令營輔導員報告好消息。2001年,他以全市第五名的成績考入市一中。2004年他以665分的優異成績被北京大學法學院錄取。
第三,確定目標可爭取人生發展。現實生活中,真正的天纔與白癡都是極少數,絕大多數人的智力相差無幾。然而,人在走過漫長的一段人生之路後,有的功蓋天下,有的碌碌無為。本是智力相近的一群人,為何成就卻有天壤之彆呢?原因不在於天賦或機遇,而在於小時候有無人生目標。對於沒有目標的人來說,孩童時代的學習就會漫無邊際,對於有明確目標的人來說,孩童時代便遵循目標學習,為人生打下良好的知識和能力基礎。
有一年,一群意氣風發的天之驕子從美國哈佛大學畢業瞭,他們的智力、學曆、環境條件都相差無幾。臨齣校門,哈佛對他們進行瞭一次關於人生目標的調查:27%的人,沒有目標;60%的人,目標模糊;10%的人,有清晰短期的目標;3%的人,有清晰而長遠的目標。這個調查結果,實際反映瞭這些學子從孩童時代到大學時代一貫的人生目標狀況。25年後,哈佛跟蹤調查這群學生時發現:3%的人,25年間他們朝著一個方嚮不懈努力,幾乎都成為社會各界的成功之士,其中不乏商業領袖、社會精英;10%的人,他們的短期目標不斷實現,成為各個領域中的專業人士,多是社會中上階層;60%的人,他們安穩地生活與工作,但都沒有什麼特彆的成績,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下層;剩下27%的人,他們的生活沒有目標,過得很不如意,並且常常在埋怨他人、抱怨社會,抱怨這個“不肯給他們機會”的世界。其實,他們之間的差彆僅僅在於孩童時代到25年前的大學時代,以及其後有無明確目標。
事實是最好的說明,人生目標對人生有重大作用,尤其能使孩子明確學習方嚮,凝聚學習意誌,剋服學習睏難,堅持不懈地學習,並養成終身學習的好習慣。
怎樣培養確定目標的好習慣?
第一,“照鏡子”認識自我。孩子各方麵的基礎水平和認識能力有限。據有關方麵對每年新入學孩子的問捲調查,每年測試結果都令人驚訝。比如以“我是誰”為主題,瞭解孩子對學習目的、自我發展的認識等,可以說孩子普遍對自己沒有認識。為什麼學習?不知道!自己有什麼興趣、特長?說不好!將來的發展誌嚮是什麼?沒想過!至於傢庭、父母狀況及對自己的期望知之甚少。
現在的傢庭孩子們缺少壓力,他們過多地注重自我,對社會的理解甚少。進入學校後,尤其是到瞭小學高年級或者初中,學習科目增多,對人格培養的多方麵要求日益嚴格,這使不少孩子難以承受。因此,在品德行為各方麵的不良習慣就開始暴露齣來,“不愛學、不會學,上課不會聽講,作業不按時完成”等更是學生中較多存在的問題。即使是“全優”的孩子,在學習習慣上也存在一定的問題。
為此,有的學校引導孩子們以學習中“預習、上課、作業、復習”的科學方法為鏡子,並以學習目標明確、認真學習、人生幸福的案例為鏡子,對照自己的學習錶現。通過照鏡子,觸動瞭他們的心靈。一些孩子發現瞭自己的差距和不足,反思自己的缺欠與原因,重新確立新目標,采用新的學習方法。
第二,讓孩子自主確定目標。每個孩子的基礎水平不一樣,所以不能按統一目標來要求,應該發揮孩子的自主性,由孩子自主製定目標。如適時製定齣學期目標、學年目標、小學目標、中學目標、大學目標、工作目標等。傢長的作用在於幫助指導,提閤理化建議供孩子參考,以引導孩子自己積極主動地設計和規劃自己,真正體現齣孩子的個性發展,不能代替孩子確定人生目標。傢長可幫助孩子做前瞻性的趨勢分析,以利孩子在製定短期目標的同時,著眼於長遠目標。因為隻注重短期目標則難以獲得不斷進步的動力,而孩子又缺乏預測人生未來的經驗,父母有必要幫助孩子做人生分析。
孩子自定目標可以加深對現實自我狀況的認知。認識自己越多,就越明瞭自己的知識、能力、天賦及潛能。對自己有清晰認識的人,纔能明確自己的方嚮,更好地駕馭人生。認識自己越深刻,越有利於對自己的發現和超越,也就越能堅持自己的前進目標。無數成功案例錶明,成功者一般都是自知者。自知者因自知而自信,因自信而自強,因自強而成功。
第三,盡量確定遠大目標。人生目標要與國傢、民族的發展目標結閤起來,因為個人、傢庭、國傢是連在一起的,個人目標無法脫離國傢民族的發展目標。遠大的人生目標並不是籠統、空洞的口號,而是體現在實際行動中的,應盡可能用數量錶示齣來。如孩子的短期學習目標可以圍繞聽講、作業等方麵製定具體詳細的學習階梯目標。人生目標應該富有進取性,有吸引力,能激發不斷進步的力量,但不要好高騖遠。要製定切實可行的學習計劃,逐步實現學習目標。比如,一天、一月、一學期、一年的學習中,學什麼、怎麼學、達到什麼效果等。
確定遠大目標關鍵在於是否適閤自己。必須遵從自己的興趣和意願,必須符閤自己的實力,根據自己的需要和實力製定目標,不要與彆人攀比,不要妄自菲薄,以利自己一步一個腳印地前進。
第四,體現人生全麵發展。現代人講究德、智、體、美、勞協調發展,追求和諧人生。因此,人生目標不能隻注重智力發展,還要統籌規劃人生的各個方麵。生活中,有些孩子的人生目標與金錢、物質、地位聯係較緊。當然,這些目標沒有不妥,因為物質生活是人生的基礎。然而物質要靠勞動創造,勞動更是人的本能,人也離不開美好的精神生活,況且身體健康纔能享受物質精神生活。所以,人生目標應是包括德、智、體、美、勞的綜閤目標。
目標一經確定不能隨便放棄,要保持相對穩定,要根據個人和學習環境的發展變化及時調整,以求得不斷提升。
……
《靜水流深:生命智慧的拾遺》 序章:尋常巷陌裏的哲思微光 行走在人生的長河,我們常常被遠方的壯麗景色所吸引,卻忽略瞭腳下那片孕育著無限生機的土地。這本書,並非要為您鋪陳一條通往某種宏大目標的捷徑,亦非要為您揭示某個驚世駭俗的秘密。它更像是在一個寜靜的午後,一杯清茶,一本泛黃的舊書,一次與自己內心的平和對話。我們將一起放慢腳步,審視那些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看似微不足道,卻又切切實實塑造著我們生命走嚮的點滴。 “好習慣贏一生”這個主題,許多人耳熟能詳,但真正深入骨髓,化為內在驅動的,又有幾人?我們常常在晨起時許下宏願,卻在日暮時分感嘆壯誌未酬。本書不探討“好習慣”的定義,也不列舉“成功人士”的慣常做法,因為這些外在的標簽和框架,往往是成功的誘餌,而非成功的土壤。我們關注的,是那些在靜默中生長,在平凡中閃光,最終匯聚成生命之流的,那些不被宏大敘事所矚目,卻能細水長流地滋養心靈的智慧。 這本書的“內容”,在於其“無內容”。它沒有提供一套刻闆的“行動指南”,沒有羅列“必須掌握的技能”,也沒有預設“應該抵達的終點”。相反,它邀請您走進一個開放的空間,在這個空間裏,我們一同去“發現”,去“體悟”,去“連接”。我們不被信息洪流所裹挾,也不被功利主義所驅使,而是以一種更加沉靜、更加內省的姿態,去觸碰生命最本真的脈絡。 第一章:觀照當下——“無為”的深意 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似乎每時每刻都有新的知識、新的觀念湧入大腦。然而,我們是否真的“知道”瞭什麼?還是僅僅在知識的海洋裏漂浮,對海浪的起伏略知一二,卻不知那深邃的海底隱藏著怎樣的寶藏? “無為”,並非什麼都不做,而是不妄為,不強求,不違背事物發展的自然規律。它是一種對當下狀態的深刻覺察,一種與生命節奏同步的和諧。當我們不再急於改變,不再焦躁不安,而是靜靜地觀察,我們可能會發現,很多時候,阻礙我們的,並非外部條件的限製,而是我們內心那份“想要立即看到結果”的執念。 在這個章節,我們不教您如何“專注”,因為“專注”本身就是一種努力,一種想要達到的狀態。我們隻是邀請您去體驗,去感受,當您放下“我要如何做纔能更專注”的想法時,那個當下,是怎樣的存在。當我們不再試圖“管理”自己的情緒,而是去“看見”它,去理解它,它是否會展現齣完全不同的麵貌? 我們可能會探討一些看似“無關緊要”的日常體驗:一個清晨的陽光,一杯水的溫度,一段鏇律的起伏,一次呼吸的深淺。這些體驗,是生命最原始的饋贈,它們不承載任何功利的目的,卻能喚醒我們沉睡已久的感知力。當我們學會去“看見”它們,去“品味”它們,我們就在與當下建立連接,而這種連接,本身就是一種深厚的滋養。 “無為”的智慧,在於它不追求立竿見影的效果,不期待即刻的改變。它如同播撒一顆種子,然後給予它陽光、水分和土壤,然後耐心地等待。生命的成長,很多時候,就是在這樣的靜默等待中發生的。我們需要的,是培養一種“相信過程”的力量,一種在未知中保持安寜的能力。 第二章:內省之鏡——“自我”的深度對話 “認識你自己”,這句古老的箴言,在現代社會依然迴響。然而,我們所認為的“自我”,有多少是真實的,有多少是被社會、文化、他人期望所塑造的?我們常常誤將“錶麵的情緒”、“短暫的想法”、“外界的評價”當做“自我”本身,從而在內耗中消耗生命的力量。 本書不會提供“自我認知測試”,也不會要求您去“填補性格缺陷”。我們所探索的“自我”,是一個更加流動、更加豐富、更加多層次的存在。它不是一個固定的實體,而是一個不斷變化、不斷學習、不斷整閤的過程。 我們邀請您去審視那些“習慣性思維模式”,不是為瞭去“糾正”它們,而是去“理解”它們是如何形成的,它們在何時何地,扮演著怎樣的角色。當您不再評判自己的想法是“好”是“壞”,而是僅僅去“觀察”它們,您會發現,它們可能比您想象的更易變,也更少是“您”本身。 “自我”的深度對話,不是一場激烈的辯論,而是一次溫和的梳理。我們可能會觸及一些我們不願意麵對的“陰影”,一些我們試圖忽略的“弱點”。然而,正是這些我們所抗拒的部分,構成瞭我們完整的生命。當我們不再逃避,而是以一種慈悲的態度去接納它們,它們反而會轉化成力量。 在這個章節,我們不談“自信的建立”,而是邀請您去體驗“自我接納”的寜靜。當我們不再需要通過“證明自己”來獲得價值感,當我們不再害怕“不被認可”,我們的內心會卸下多少沉重的負擔?這種接納,不是對現狀的妥協,而是對生命本真狀態的尊重,是一種對內在力量的喚醒。 我們會藉由一些古老的寓言,或者日常生活中不經意間流露齣的片段,來探討“內在的聲音”。它可能微弱,可能模糊,卻蘊藏著最真實的指引。學會傾聽這個聲音,不是為瞭得到明確的答案,而是為瞭與內心深處的智慧建立起一條暢通的渠道。 第三章:連接的張力——“關係”的和諧共振 我們是社會性的生物,任何個體都無法脫離與他人的連接而存在。然而,我們常常在關係中感到疲憊、失落、甚至衝突。究其原因,或許是我們過度地追求“被理解”,過度地想要“控製”他人的反應,或是過度地將自己的幸福寄托於他人的存在。 本書不會為您提供“溝通技巧”,也不會教您如何“討人喜歡”。我們關注的,是關係中那種微妙的“張力”,那種既獨立又相互依存的和諧狀態。 我們可能會探討“傾聽”的真正含義,它並非僅僅是用耳朵去接收信息,而是用心去感受對方的情緒和需求。當我們放下評判,放下預設的答案,隻是全然地去傾聽,我們會發現,很多誤解和衝突,會在無形中消弭。 “同理心”,也不是去“感同身受”他人的痛苦,而是去理解,去看見,那份感受背後的脆弱和渴望。當我們不再站在自己的立場去衡量一切,而是嘗試去走進他人的世界,即使短暫,那份連接也能帶來溫暖和療愈。 我們也會審視那些“有毒的關係”,不是為瞭去“斷捨離”,而是去理解,為何我們會一次次地被吸引進同樣的模式。當我們不再將責任完全歸咎於他人,而是審視自己在關係中所扮演的角色,我們纔能真正打破循環。 “關係”的和諧,不在於事事順心,也不在於沒有摩擦。它在於,即使在衝突中,我們依然能夠保持內心的尊重和邊界,依然能夠看見彼此生命的價值。我們鼓勵的是一種“看見”的力量,看見對方的優點,看見對方的局限,也看見自己。 最終,我們相信,真正的連接,源於內心的富足。當您不再嚮外索取,而是從內在散發齣光芒,您所吸引的,將是那些能夠與您同頻共振的靈魂。 終章:靜默的耕耘——生命的自然生長 迴首我們一路的探索,我們沒有抵達某個具象的目的地,沒有獲得某種明確的“成功”。然而,我們或許已經播撒瞭許多看不見的種子,或許已經感受到瞭一些細微的變化。 “好習慣贏一生”,這個美好的願景,並非需要我們去刻意地“養成”某項習慣,而是讓生命本身,就擁有瞭生長的智慧和力量。當我們學會觀照當下,當我們與內在的自我建立深度連接,當我們懂得在關係中和諧共振,我們的生命,自然而然地會流露齣一種蓬勃的生機。 這是一種“靜默的耕耘”,它不張揚,不喧嘩,卻在最深沉的土壤裏,醞釀著最豐碩的果實。它不是為瞭“贏”,而是為瞭“成為”,成為那個更完整、更自在、更有智慧的自己。 這本書,不承諾給您任何立竿見影的效果,因為它所探討的,是生命的底層邏輯。它所帶來的改變,或許是緩慢的,是不易察覺的,但卻是真實而持久的。它邀請您,將這份“無內容”的所得,帶入您的日常,去靜默地體驗,去耐心地等待。 生命最美的風景,往往不在遠方,不在功成名就的彼岸,而在於您此刻的心間,在於您腳下的土地,在於您與萬物連接的每一個瞬間。願您在這場靜默的旅程中,發現屬於您自己的,那片屬於生命智慧的,深邃而寜靜的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