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根据性格塑造孩子/家庭教育精华文丛
定价:15.80元
作者:(日)松原达哉 ,杨廷梓
出版社:中国妇女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1-01
ISBN:978780203232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250kg
编辑推荐
关注孩子成长,做个有“心”妈妈!
0-5岁是人生中性格、品德、行为、生活习惯等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做母亲的如果不能对孩子施以系统而准确的心理教育,则必然导致日后孩子行为的反常。母亲的性格和行为,如同一面镜子,随时在对孩子的性格和行为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心理塑造,人格培养,从0岁开始!
每一位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健壮的体魄、聪明伶俐的大脑。而母亲对孩子的期望值越高,也就越关心孩子性格及行为习惯的养成。
如果每一位母亲都能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理解、教育孩子,那么,在育儿过程中,就能恰当地使用心理学这个武器来矫正孩子性格及行为习惯上所暴露出来的不良的倾向。
内容提要
你知道孩子在想些什么吗?你知道为什么你的孩子有时显得和同龄孩子不一样吗?你知道你的孩子性格上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及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吗……
本书将帮助年轻的父母们学会根据孩子的不同性格类型及心理因素,将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的教育问题——解决。在千篇一律的育儿思想中,本书独树一帜地提出了“心理育儿”的观念,强调教育孩子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就内容和实际应用方面来说,本书填补了家教市场在心理教育方面的空白,是年轻的父母及教育工作者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
目录
上卷 育儿心理学
章 培养心灵的家庭教育
1 家庭教育的目标
2 在家庭中进行智力教育的方法
3 创造开发智能的环境
第二章 通过教养方法使孩子拥有健壮的体魄
1 教养不等于束缚
2 孩子行为教养的准则
3 教养是使孩子学会认真做人
4 孩子并不是大人的缩微
5 “单人教育”是教养的根本
6 独生子女也能培养大胆刚毅的孩子
第三章 父母教养类型与育儿方法
1 人是受环境影响的
2 母亲教养类型与儿童的反应
第四章 儿童性格与不同的教养方法
1 因人施教
2 孩子的性格类型
3 进行教育时应该注意的方方面面
4 不同性格儿童的教养方法
第五章 怎样回答孩子的“提问”
1 母亲面对提问时的5种表现
2 巧妙的回答方式
结束语 怎样才是个好家庭
下卷 心理育儿辅导
章 教养是给孩子以爱心
第二章 有关性格问题的指导
第三章 在行动方面有问题的指导
第四章 对不良习惯的教导
结束语 理想的教育方法
作者介绍
松原达哉,东京岐阜县人,东京教育大学大学院博士生。现任日本立正大学大学院教授,茶之水女子大学、早稻田大学讲师。专攻咨询心理学。日本咨询学会常务理事,日本学校顾问学会理事长。从事学生指导、教育顾问长达35年之久。 主要著作有:《大学生生活指导》、《青年期前
文摘
序言
这本册子的语言组织,呈现出一种罕见的细腻和敏锐,它仿佛能洞察到父母内心深处那些最细微、最难以启齿的自我怀疑。我最欣赏的是它对“爱与期待”之间界限的处理。很多时候,我们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实际上是在投射我们自己未竟的梦想,而这本书非常冷静地指出了这种“代偿心理”对孩子自尊心的潜在伤害。作者用了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描述了孩子如何需要被看作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父母期望的“延伸品”。在谈到天赋与努力的关系时,书中并未陷入“天赋决定论”的泥潭,而是强调了环境和父母态度对“努力的质量”的影响。这种深度的洞察,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教育,是帮助孩子发现“自己是谁”,而不是塑造“我们希望他成为谁”。全书读罢,我感受到的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但这份责任感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充满希望和可能性的邀请,去更真诚、更智慧地陪伴孩子的成长。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真是出乎意料的平实,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却有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作者似乎完全没有居高临下的姿态,而是像一个亲近的朋友,分享着他多年来对亲子关系的观察和思考。初读时,我会觉得这种娓娓道来的叙述有些过于平淡,但随着阅读深入,我发现正是这种朴素,让书中的观点更具说服力。他没有给出那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完美公式,而是更注重探讨父母在与孩子互动过程中,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如何真正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尤其是关于“情绪管理”的那几章,描述得极其细致,不再是空泛地说“要控制情绪”,而是深入剖析了父母在面对挫折或压力时,身体和心理会产生何种连锁反应,进而影响到对孩子的管教方式。这种从微观到宏观的分析,让我对自己的育儿盲区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尤其欣赏其中提到的一种“边界感”的建立,那种既不溺爱又不压抑的微妙平衡,在书里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不像市面上很多育儿书那样陷入极端的说教,反而更像是提供了一面镜子,让人照见自己的真实状态。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震撼,在于它对“父母角色”的重新定义。它没有贩卖“完美父母”的焦虑,反而鼓励我们承认自己的不完美。书中多次提到,孩子通过观察父母处理自身错误的方式,来学习如何面对挫折,这一点我深有感触。我过去总想在孩子面前维持一个无所不能的形象,生怕一旦暴露自己的弱点,就会动摇“权威”。然而,这本书却鼓励我们坦诚地与孩子讨论“我今天也做错了,但我正在学习如何改正”。这种坦诚带来的亲密感,远比刻意的威严要牢固得多。此外,书中对“内驱力培养”的论述也独树一帜,它没有过多强调物质奖励或惩罚,而是聚焦于如何保护孩子内心深处那团“好奇的火焰”。作者提出的那套“提问而非告知”的沟通模式,在我的实践中立竿见影,它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主动思考的欲望,让原本被动的学习过程变得主动起来,这种对孩子主体性的尊重,是这本书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育儿技巧,不如说是一次深刻的自我探索之旅。作者的文笔中透露着一种哲学的思辨性,但这种思辨又始终紧密地锚定在日常生活的琐碎之中,不显得高深莫测。比如在讨论“界限与自由”时,他引入了“容器理论”,形象地说明了父母需要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容器”,孩子才敢于在其中尽情探索。这个比喻我一直难以忘怀。不同于那些强调“规则至上”的书籍,这本书更强调规则的“温度”和“弹性”。我意识到,很多时候,孩子反抗的不是规则本身,而是规则背后那种僵硬的、不容置疑的态度。通过对这本书的研读,我学会了在坚持原则的同时,给予孩子表达不同意见的空间,甚至适当地“谈判”。这种双向互动的教育模式,让家庭氛围变得更加和谐,也让我自身的育儿压力得到了极大的缓解,因为它教会了我“放手”的艺术,而不是一味地“抓牢”。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得非常巧妙,它似乎跳脱了传统育儿书那种“年龄分段”的刻板模式。我感觉作者更关注的是“人”的成长,而非“年龄标签”。全书的逻辑推进不是线性的,而是螺旋上升的,每一章的知识点都像是对前一章的深化和拓展。我特别喜欢它引用了大量具体的、生活化的案例,那些场景的还原度极高,让我常常会心一笑,因为那正是我家日常上演的“戏码”。比如关于“餐桌上的权力斗争”,作者没有简单地指责孩子挑食,而是深入挖掘了这种行为背后潜藏的“控制欲”表达,并将此与孩子在其他领域的独立倾向联系起来。这种跨领域的连接,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维边界,让我意识到,家庭教育中的每一个小细节,都可能埋藏着孩子未来人格发展的线索。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单纯地“应对”孩子的问题,而是开始“预判”和“引导”了,这是一种质的飞跃。那种被点醒的感觉,是很多教科书式的书籍无法给予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