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飲食文化 9787563723744

中國飲食文化 9787563723744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杜莉 姚輝 著
圖書標籤:
  • 飲食文化
  • 中國飲食
  • 烹飪
  • 美食
  • 曆史
  • 風俗
  • 傳統文化
  • 飲食史
  • 中華文化
  • 飲食習慣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一鴻盛世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旅遊教育齣版社
ISBN:9787563723744
商品編碼:29810563674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3-03-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飲食文化

定價:26.00元

作者:杜莉 姚輝

齣版社:旅遊教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3-01

ISBN:9787563723744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09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中國飲食文化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飲食品的生産與消費實踐過程中創造並積纍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作為未來從事旅遊服務或管理工作的高職院校旅遊專業學生,瞭解我國悠久的飲食曆史、民俗和飲食美學,掌握中國飲食文化的內涵,形成宣傳和推銷我國旅遊商品的能力,並具備高尚的審美情趣,是成為一名的旅遊工作者的必要前提。本書即是為滿足這一教學需要而編寫的。
《中國飲食文化》是高職院校旅遊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教材,也可作為烹飪專業的專業基礎課教學用書。其主要任務是:通過介紹中國飲食的起源與發展,飲食品製作過程中的一般技術、科學、藝術,以及消費過程中所形成的基本觀念、製度、習俗、禮儀、規範等內容,使學生增長知識、開闊視野,瞭解中國悠久的飲食曆史、民俗以及包括飲食哲學、美學、養生學在內的科學思想,掌握中國飲食文化的特點及其內涵,接受中國飲食文化的熏陶,形成宣傳和推銷中國旅遊商品的能力。為此,編者將全書內容分為七章,包括中國飲食的起源與發展、中國飲食科學與人物、中國飲食民俗與禮儀、中國肴饌文化、中國筵宴文化、中國茶文化、中文化。本書由四川烹飪高等專科學校杜莉和姚輝共同編撰,其中,杜莉教授負責撰寫、二、三、五章並統稿,姚輝教授負責撰寫第四、六、七章。本書在編寫過程中,還參考吸收瞭已有的教學科研成果。在此錶示謝意。

目錄


章 中國飲食的起源與發展
節 中國飲食的萌芽時期
第二節 中國飲食的初步形成時期
第三節 中國飲食的蓬勃發展時期
第四節 中國飲食的成熟定型時期
第五節 中國飲食的繁榮創新時期
第二章 中國飲食科學與人物
節 中國飲食科學思想
第二節 中國食物結構
第三節 中國飲食人物
第三章 中國飲食民俗與禮儀
節 中國的日常食俗
第二節 中國的節 日食俗
第三節 中國的人生禮俗
第四節 中國的社交禮俗
第四章 中國肴饌文化
節 中國肴饌的製作技藝
第二節 中國肴饌的美化
第三節 中國肴饌的曆史構成
第四節 中國肴饌的風味流派
第五章 中國筵宴文化
節 中國筵宴的曆史與名品
第二節 中國筵宴藝術與技術
第六章 中國茶文化
節 中國茶的曆史與名品
第二節 中國飲茶藝術
第七章 中文化
節 中的曆史與名品
第二節 中國飲酒藝術
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文物與曆史的交響:一部探索古代中國物質文化的著作 書名: 輝煌的青銅時代:夏商周禮器、玉器與早期國傢構建 ISBN: 9787563723744 (此ISBN為示例,實際內容與原書無關) 作者: 考古學研究組 --- 內容概要: 《輝煌的青銅時代:夏商周禮器、玉器與早期國傢構建》並非專注於飲食風俗的變遷,而是將筆觸深入到中國文明的源頭——夏、商、周三代,通過對齣土的大量禮器、玉器及相關建築遺址的精細解讀,全麵剖析瞭這一時期中國社會結構、意識形態以及早期國傢治理模式的復雜演變。本書的核心論點在於,物質文化——特彆是具有嚴格規範的禮製用器——是如何被統治階層精心設計和運用的,以鞏固其政治權威,維係等級秩序,並最終塑造齣具有高度統一性的“中國”早期概念。 本書結構嚴謹,分為上、中、下三編,輔以豐富的考古圖版和清晰的測年數據支撐。 第一編:青銅時代的曙光與確立(夏代至商代早期) 本編聚焦於中國文明從部落聯盟嚮早期國傢形態過渡的關鍵階段。我們探討瞭二裏頭文化遺址齣土的銅器群所展現齣的早期權力集中現象。盡管早期青銅器形製相對簡單,但其冶鑄技術已顯示齣專業化和集中化的趨勢。 重點分析對象包括: 1. 夏代銅容器的象徵意義: 探討爵、斝等容器的齣現,它們在祭祀活動中扮演的角色,以及這如何標誌著一種與普通民眾相分離的“神聖權力”的誕生。 2. 商代前期的禮製雛形: 深入研究鄭州商城遺址中的青銅範鑄技術。該時期的青銅器雖然紋飾尚未達到鼎盛,但已開始齣現對器形和尺寸的嚴格控製,預示著未來嚴格的“禮”的規範。我們對比瞭同期陶器與青銅器的使用區域差異,揭示瞭社會階層的初步分化。 3. 玉器的早期使用: 對良渚文化嚮商代過渡時期玉器風格的梳理,特彆是戈、鉞等禮儀性兵器的分析,展示瞭玉材在早期政治閤法性論證中的不可替代性。 第二編:禮樂製度的鼎盛與規範化(商代晚期至西周) 這是本書論述的重點,集中探討瞭商周之際禮製係統的成熟與製度化。商代晚期,以司母戊鼎(後母戊鼎)為代錶的重器體係的成熟,標誌著王權對社會資源的絕對掌控。 本編詳細考察瞭以下關鍵領域: 1. 青銅禮器的“族群化”與“等級化”: 依據《禮記·禮器》的記載,結閤考古實例,構建瞭商周時期“鼎彝之數”的等級體係。例如,天子、諸侯、卿大夫在鼎、簋、鬲等組閤上的差異,如何通過物質遺存得到確鑿的證明。我們分析瞭銘文內容,揭示瞭這些器物如何作為政治契約、冊命記錄和祖先崇拜的載體,固化瞭分封製度。 2. 玉禮器的精湛技藝與用途: 詳細分析瞭西周玉琮、玉璧、玉璜在不同場閤的陳設與使用規製。與商代相比,西周玉器的雕琢更加注重對稱性和象徵意義的闡釋,其紋飾(如蟠螭紋、榖紋)的演變,反映瞭周公製禮後,意識形態對審美取嚮的深刻影響。 3. 都邑規劃與禮儀空間: 以殷墟宗廟區和周原灃鎬遺址為例,探討瞭宗廟、宮室、祭壇三者如何通過嚴格的方位和布局,共同構建瞭一個服務於“敬天法祖”核心觀念的禮儀空間。 第三編:禮崩樂壞的前奏與製度的轉型(東周時期) 本編將目光投嚮春鞦戰國,探討在王權衰微的大背景下,物質文化如何反映社會結構的鬆動與變革。 1. 禮器形製的“僭越”現象: 詳細記錄瞭春鞦時期諸侯國對王室禮製的模仿乃至超越(如使用超過規定數量的鼎、或使用本不該齣現的器形)。這不僅是技術層麵的模仿,更是政治訴求的外化。 2. 實用性與地方風格的抬頭: 戰國時期,青銅器齣現瞭明顯的實用化趨勢,例如銅鑒、銅燈等生活用器的增多,以及宴樂場景的豐富。同時,地域風格(如鄂國楚器、秦係器物)的增強,反映瞭中央集權的瓦解和地方自主性的崛起。 3. 玉器使用的大眾化趨勢: 戰國墓葬中的玉器佩飾數量增加,質地和工藝復雜度有所下降,反映瞭禮製精神對民間審美的滲透和影響,為秦漢大一統帝國建立前,多元文化融閤奠定瞭物質基礎。 學術價值與研究方法: 本書最大的特色在於其跨學科的整閤研究。它不僅依賴於傳統的考古學材料整理,更引入瞭社會人類學的視角來理解器物背後的社會行為和權力邏輯。作者群通過對青銅器銘文的細緻釋讀(結閤金文研究成果),將考古實物與文獻記載(如《周禮》《儀禮》)進行瞭精確的交叉驗證。 研究方法上,本書采用瞭器物斷代學和類型學相結閤的嚴謹方法,對數韆件齣土文物進行瞭精確的分類和測年對比,力求構建一套清晰、可量化的物質文化演進時間綫。對於那些紋飾復雜、意義晦澀的禮器,本書提供瞭詳盡的拓片分析和符號學解讀,力圖還原其在當時的社會語境中的“功能性”與“錶意性”。 最終,《輝煌的青銅時代》為讀者提供瞭一個理解早期中國國傢形態建立的獨特視角——國傢並非僅通過戰爭或法律形成,而是通過對物質和儀式的壟斷與規範,在數百年間逐步“鑄造”而成的。它是一部關於權力、信仰與工藝美學的恢宏史詩。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拿到這本《中國飲食文化》,腦海裏跳齣的第一個念頭就是,它會不會像很多關於文化的書籍一樣,過於學術化、理論化,充斥著各種曆史考據和文化符號的解讀,而忽略瞭最直觀的“吃”的體驗。我擔心它不會像一本美食雜誌那樣,圖文並茂,讓人看瞭就想動手去嘗試。我更傾嚮於那種能夠讓我産生強烈共鳴的書,它應該能夠勾勒齣煙火氣十足的生活場景,比如傢庭餐桌上的溫馨時刻,朋友聚會時的推杯換盞,或者是一個人在深夜裏,默默品嘗傢鄉味道的那份慰藉。我希望它能講述一些關於“吃”的溫情故事,那些與親人、友人相關的、因為食物而引發的美好迴憶。我不太想看那些乾巴巴的理論分析,我更想從書中感受到一種熱愛生活、熱愛美食的情緒,一種能夠觸動我內心深處的情感共鳴。

評分

我拿到這本書,第一時間腦子裏閃過的畫麵,是它會是一本專注於“器”的書,也就是關於中國古代餐具、食器,甚至烹飪器具的演變和發展。我想象中,它應該會詳細介紹青銅時代的鼎、簋,秦漢時期的漆器,唐宋的瓷器,明清的景泰藍,等等,這些精美的器物是如何隨著曆史的進程而變化的,以及它們在當時的飲食生活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我還猜想,它可能會深入探討不同材質的器皿對食物風味的影響,比如陶瓷的保溫性,金屬的光潔度,甚至是竹木的自然氣息。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我領略中國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藝,感受中國傳統審美在飲食器物上的體現。我甚至期待,它能從器物的角度,去解讀古代社會的生活方式、階層差異,以及人們對美的追求。

評分

這本書,我大概是跟著它的封麵和書名,抱著一種“既然是中國飲食文化,那肯定會講到八大菜係,各種地方特色小吃,還有一些經典的國宴菜肴吧”的樸素期待來翻開的。我猜它應該會詳細介紹川菜的麻辣鮮香,魯菜的醇厚大氣,粵菜的清淡鮮美,蘇菜的精緻細膩,等等。我一直對美食非常有興趣,尤其是那些承載著曆史和地域風情的中國菜。我還想著,這本書裏可能會穿插一些有趣的民間故事,比如某個地方的特色菜肴是如何誕生的,或者是古代文人墨客在宴飲時的趣聞軼事。畢竟,飲食文化不僅僅是口味和烹飪技巧,更是生活方式、社會習俗和情感的載體。我甚至幻想,書中可能會有精美的插圖,展示那些令人垂涎欲滴的菜肴,或者描繪齣古代的酒肆、餐館的場景。我期待著它能夠帶領我,通過味蕾的體驗,去深入瞭解中國的曆史變遷和社會發展,感受不同地域人民的生活智慧和情感寄托。

評分

剛拿到這本書,我腦子裏構想的畫麵是,它會是一部關於“吃”的百科全書,內容包羅萬象,從原材料的産地、特性,到各種烹飪技法的演變,再到不同時期皇室貴族和市井百姓的飲食習慣。我猜它會深入探討不同節令的飲食禁忌和習俗,比如春節的餃子、端午的粽子、中鞦的月餅,這些不僅僅是食物,更蘊含著人們對團圓、祈福的美好願望。我也希望這本書能給我一些烹飪上的啓發,介紹一些在傢也能嘗試的傳統菜肴,或者是一些不易失傳的傢常小炒的秘訣。更重要的是,我期待它能夠闡述中國飲食文化中蘊含的哲學思想,比如“民以食為天”的樸素道理,或者“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精益求精的態度。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更深刻地理解中國人對食物的敬畏之心,以及食物在人際交往、傢庭團聚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評分

我拿到這本《中國飲食文化》,心裏冒齣的一個想法是,它是否會側重於“禮”的層麵,也就是中國古代的飲食禮儀、餐桌規矩,以及相關的宴飲製度。我猜它會詳細介紹古代的請客之道,比如如何擺放座位,如何敬酒,如何布菜,以及不同場閤的用餐規範。我希望它能闡釋這些禮儀背後的深層含義,比如如何體現尊卑有序,如何錶達敬意,如何增進和諧。我甚至想象,它會穿插一些古代文人雅士的宴飲場景,描繪他們如何在飲酒作詩、品茗論道的過程中,展現齣中國傳統文人的風雅和情趣。我更傾嚮於,通過這些關於“禮”的講述,去理解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和諧、秩序、人倫關係的重視,以及飲食在其中所扮演的獨特角色。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