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念念不忘的川菜
定价:35.00元
作者:甘智荣
出版社:新疆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53726600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在分门别类地介绍多道经典川菜、家常川菜以及川味小吃的基础上,为每道菜例配备了其来历、菜例说明等内容,让读者在阅读中得到情感的共鸣,在美味中体验舌尖上的川菜魅力,享受生活的乐趣。
目录
Part1 以食之名,与川菜来场麻辣之约
走进川菜和它的世界 /002
我所了解的川菜 /002
调味品是川菜的灵魂 /004
丰富多变的味型 /006
约会川菜,餐厅or家里 /009
如果你恰好就在四川 /009
倘若你更爱自己做的美味 /014
Pass了1、2,你还可以这样选 /014
这样吃川菜,不用担心会上火 /015
吃川菜需分先后顺序 /015
餐后搭配一些水果 /015
吃麻辣菜肴,主食不可少 /015
不爱重口味,少放麻和辣 /016
吃麻辣火锅要多配蔬菜 /016
搭配一些饮品 /016
不图热辣,稍微放一放 /017
适可而止,餐量有节 /017
放些中药更健康 /017
Part2 经典湘菜,献给老派饕客的礼物
回锅与回味的记忆 /020
尖椒回锅肉 /020
酱香回锅肉 /022
回锅牛筋 /023
麻婆的味道江湖 /024
麻婆豆腐 /024
麻婆山药 /027
到底是宫爆,还是宫保? /028
香辣宫保鸡丁 /028
宫保豆腐 /031
这酸爽,真够味儿 /032
酸菜煮鱼 /032
酸菜小黄鱼 /034
酸菜炒饭 /035
闲言碎语话“水煮” /036
水煮牛肉 /036
香辣水煮鱼 /039
麻辣水煮花蛤 /040
没有鱼的鱼香味儿 /042
川味鱼香肉丝 /042
鱼香茄子烧四季豆 /044
鱼香金针菇 /045
意想不到的“怪味” /046
麻辣怪味鸡 /046
怪味排骨 /048
怪味鸡丝 /049
浓缩的干煸滋味 /050
干煸芹菜肉丝 /050
干煸肥肠 /052
干煸茄条 /053
恋上一只“锅” /054
麻辣牛肉火锅 /054
红汤酸菜鱼火锅 /056
豆花鸡 /057
干锅五花肉娃娃菜 /059
说不尽的“冷”诱惑 /060
腐乳凉拌鱼腥草 /060
棒棒鸡 /062
夫妻肺片 /063
椒麻鸡片 /065
Part3 留点时间,用家常味儿分享快乐
千滋百味一手“拌” /068
酸白菜 /068
凉拌折耳根 /070
泡绿豆芽 /071
野山椒杏鲍菇 /072
口水鸡 /074
香葱红油拌肚条 /075
红油蹄筋 /076
无骨泡椒凤爪 /078
麻酱拌牛肚 /079
炝羊腰片 /080
红油皮蛋拌豆腐 /081
醋香芹菜蜇皮 /083
家常小炒总难忘 /084
宫保年糕 /084
锅巴芋仔 /086
豆豉香炒辣椒 /087
老干妈孜然莲藕 /088
双椒炒茭白 /090
干煸茶树菇 /091
豆豉刀豆肉片 /092
蚂蚁上树 /094
金针菇炒肚丝 /095
香干回锅肉 /096
辣白菜炒肥肠 /097
熏腊肉炒杏鲍菇 /098
家常腊猪耳 /099
泡椒爆猪肝 /100
酱爆腰花 /101
川香辣子鸡 /103
干煸麻辣鸡丝 /104
歌乐山辣子鸡 /105
彩椒炒鸭肠 /106
双椒孜然爆牛肉 /107
惹人川香“烧”出来 /108
川味豆皮丝 /108
风味柴火豆腐 /110
红油腐竹 /111
酱焖四季豆 /112
东坡肉烧冬笋 /113
麻辣猪尾 /115
酱汁猪蹄 /116
川辣红烧牛肉 /117
香焖羊蹄花 /118
重庆烧鸡公 /119
五香酱鸭 /120
鸡翅烧豆角 /121
腊鱼烧五花肉 /122
美味酱爆蟹 /124
豆瓣酱焖红衫鱼 /125
川味汤水,也别有温情 /126
香辣水煮虾丸 /126
外婆片片鱼 /128
萝卜水芹猪骨汤 /129
川味蹄花汤 /130
酸汤牛腩 /131
金汤肥牛 /132
胡萝卜炖羊排 /133
酸汤鱼 /134
麻辣豆腐鱼 /136
黄芪水煮鱼 /137
金汤水煮鱼片 /138
豆花鱼片 /139
相聚有时,怎可少了火锅 /140
经典麻辣火锅 /140
酸笋猪肘火锅 /142
酸菜猪蹄火锅 /143
红汤牛肉火锅 /144
羊肉火锅 /145
香辣鸡肉火锅 /146
开胃鱼火锅 /147
鸭血豆腐火锅 /148
豆花鱼火锅 /149
酸汤鱼头火锅 /150
香辣蟹火锅 /151
Part4 翻山越岭,只为吃到地道川味小吃
就这样遇见你 /154
龙抄手 /154
金银丝面 /154
甜水面 /155
担担面 /155
伤心凉粉 /155
豆花饭 /156
赖汤圆 /156
钟水饺 /156
痣胡子龙眼包子 /157
锅 魁 /157
三大炮 /158
糖 画 /158
油 茶 /158
冒 菜 /159
串串香 /159
原来美味是这样出炉的 /160
钟水饺 /160
香炸春卷 /162
川味花卷 /163
玻璃烧麦 /164
泡椒凤爪 /165
风味炒凉粉 /166
金沙玉米 /168
油条豆腐脑 /169
自制牛肉干 /170
川味酱牛肉 /171
椒麻鸭下巴 /172
川香凉面 /173
甜水面 /174
川味炒面 /177
燃面 /178
川味酸菜炒面 /179
肥牛麻辣面 /180
酸汤水饺 /181
担担面 /182
炒凉粉 /183
香辣粉丝 /184
作者介绍
甘智荣烹饪大师,名菜品鉴顾问。甘智荣师傅专业造诣深厚,从事烹饪工作多年,精通粤、川、鲁、湘、赣、闽等诸多菜系美食的烹调,擅长冷热菜制作、食品雕刻、面点工艺,特别是对新派菜品的研发天赋,能将当前盛行的刀工技法、调味工艺及烹饪技法组合。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排版风格非常讲究,几乎每一道菜谱的旁边,都会附带一个“失败案例分析”的侧边栏。这一点对于像我这样的中级家庭厨师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通常菜谱只会告诉你怎么做对,但很少会分析为什么做错了。比如,做水煮肉片时,我经常遇到的问题是汤底不够红亮,肉片很容易散烂。这本书里就详细分析了,可能是因为肉片上浆时水分太多,或者是在加入蛋清后搅拌的力度不对,导致蛋白质凝固不均匀。它甚至配了一张图表,展示了不同淀粉与水的比例对肉片嫩滑度的影响。这种坦诚的交流方式,让我感觉作者真的在乎食客的烹饪体验,而不是仅仅想展示自己多么高超的技艺。我个人对那些“老成都小吃”的部分特别感兴趣,比如甜水面和担担面,作者没有简单地给出面条和佐料的做法,而是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讲解制作“复制酱油”和“红油臊子”的前期准备工作,强调了这些基础酱料才是决定最终风味的基石。这本书记载的不仅仅是菜谱,更像是一部关于川味基础构建的百科全书。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专心研读了关于“灵魂调味”的那一章节,简直可以说是茅塞顿开。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回避川菜中那些最容易被简化和忽略的步骤。比如,制作宫保鸡丁时,关于糖醋汁的比例,作者给出了一个非常灵活的参考范围,并强调了“挂汁”时锅内温度的骤降对芡汁粘稠度的影响,这完全不是那种“糖两勺、醋一勺”的刻板教条。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对“水油平衡”的描述,尤其是在做干煸四季豆这类菜肴时,作者细致地描述了如何通过油温的控制,让蔬菜在脱水的同时保持本身的脆嫩,而不是变成一滩软塌塌的油腻物。我按照书中的指引,尝试复刻了一道基础的鱼香肉丝,平时我总是把握不好那个酸甜咸鲜的平衡点,总觉得要么太酸,要么酱味太重。但书中强调的“泡椒水”的妙用,以及最后出锅前那一滴香醋的“点睛之笔”,真的让味道瞬间提升了一个档次。那种复合的、层次分明的鱼香味,不再是单一的醋味或糖味,而是非常立体地展现在口腔中,让我有种“原来我以前都白做了”的挫败感,但更多的是找到真谛的兴奋。
评分我得承认,一开始我对这个书名中“满28包邮”的字眼有点警惕,总觉得这种带有电商促销意味的标题,内容可能会比较水。但读完之后,我才明白,这可能是一种反讽,或者说是一种对高品质美食的平民化追求。这本书的深度远远超出了我对任何一本“平价”菜谱的想象。它在选材上非常严谨,对于一些需要特殊香料的菜品,比如麻婆豆腐中的特有“麻”味来源,作者不仅指出了四川汉源花椒的重要性,还分享了如何在家中用平底锅“微炒”花椒以激发其最大香气。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对素菜的处理也毫不含糊,我尝试了那个“怪味茄子”,那种集酸甜苦辣咸鲜麻于一体的复合味型,处理起来极其考验功力,这本书给出的方法非常清晰,通过分步调味,避免了味道的互相“打架”,最终达成了完美的和谐统一。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对“川菜精神”的重新认识——它不是一味的麻辣刺激,而是在极致的味型中寻求平衡与变化。
评分这本《满28包邮 念念不忘的川菜》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朴实,带着一种老式菜谱的怀旧感,油墨的质感让人忍不住想翻开看看里面的内容。我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买下的,毕竟现在市面上的川菜谱太多了,大多都是流水线上的简化版,少了几分“灵魂”。翻开扉页,映入眼帘的是一些手绘的插图,笔触带着明显的个人风格,不是那种精修到失真的高清照片,而是更贴近厨房里的真实状态。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关于“火候”的探讨,作者似乎花了很大的篇幅来解释,为什么有些菜看似简单,但在家复刻起来总感觉差点意思,核心就在于对热力的掌控。特别是对辣椒和花椒的处理,简直可以算是一篇小型的学术论文,详细剖析了不同产地、不同烘烤程度的香料如何影响最终的味道层次。比如,对于郫县豆瓣酱的选择,作者不仅仅是推荐了某个牌子,而是深入讲解了不同发酵年份的豆瓣酱在红油的亮度和酱香的浓郁度上的差异。我立刻就被这种近乎偏执的细节所吸引,这不像是一本为大众市场编写的快手菜谱,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厨在私下传授他的“独门心法”。光是看这些前言和基础篇的介绍,我已经感觉收获颇丰,对于那些我一直以为自己掌握了的烹饪技巧,又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沉浸,因为它似乎是用一种非常口语化但又不失专业性的语调来叙述的。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枯燥的理论感。比如,在介绍如何制作回锅肉时,作者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把煸炒腊肉的过程形容为“让猪皮上的油脂‘哭’出来”,然后用这些“哭出来的油”来炒制蒜苗,这样才能让蒜苗既入味又不油腻。这种生动的描述让我一下子就抓住了关键点。而且,很多技巧都是建立在对食材特性的深刻理解之上的,而不是死记硬背的流程。比如,书中解释了为什么有些川菜一定要用“热锅冷油”下锅,而有些则必须用“热锅热油”,这完全取决于食材本身含水量和后续烹饪方式。我最喜欢它在一些地方留下的空白和对读者的鼓励,它不像有些大厨那样高高在上,而是鼓励读者去实践、去尝试,去根据自己家里的灶台和食材状况进行微调。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菜谱,不如说是一份与老前辈的深夜厨房对话记录,充满了烟火气和真诚的学识,让我对未来的川菜烹饪充满了期待和信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