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来吃下午茶:悠闲派对,共享午后甜咸小“食”光(我在这里等你,约吗?)

一起来吃下午茶:悠闲派对,共享午后甜咸小“食”光(我在这里等你,约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晴天小超人 著
图书标签:
  • 下午茶
  • 甜点
  • 烘焙
  • 美食
  • 休闲
  • 聚会
  • 食谱
  • 小吃
  • 下午茶食谱
  • 甜咸点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夜语笙箫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18404421
商品编码:2994338305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一起来吃下午茶:悠闲派对,共享午后甜咸小“食”光(我在这里等你,约吗?)

定价:38.0元

作者:晴天小超人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5-01

ISBN:9787518404421

字数:152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href='#'>早午餐· href='#'>下午茶· href='#'>轻晚餐

极简吃货的周末生活提案,“下厨房”人气作者精致来袭!随书赠送'一起来吃'精美折页!


《 href='#'>一起来吃》系列,精选“下厨房”**人气的美食作者,分早午餐、下午茶和轻晚餐三本。不仅是食谱,更是生活方式,是乐活榜样们的真实写照。从内容到版式,做有情怀的值得收藏的好书,做出区别于同质化菜谱书的独特内容。市面上不缺【菜谱书】,缺的是一翻开就能感受到风格气质的真正的【美食书】。


href='#'>一起来吃”系列图书为异16开四色图书,装帧精美、方便携带;套书分内外封,阅读使用时外封可以拿掉,易于保存;套书装帧方式为锁线胶订,不易脱页,可以完全打开,便于轻松翻阅。


href='#'>




内容提要


一份甜点,一杯红茶,在爬满植物的小院里品着下午茶。也可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午后那只属于彼此的宁静时光,感受这份忙里偷闲的惬意。《一起来吃下午茶》可以温润一整天的辛苦,让你收获意想不到的幸福。

《一起来吃下午茶》精新设计春夏秋冬四季下午茶、和风下午茶、中式下午茶、情人节下午茶、圣诞节下午茶、搭配小主意和装饰技巧等,选取适合悠闲派对,朋友、家人一同共享的午后甜咸小“食”光,可以让忙碌的现代人暂时通过美食舒缓、放松自己的心情。


目录


作者介绍


晴天小超人,原名沈佳婷,在北京闯荡的上海姑娘,美食作家、美食摄影师,喜爱制作甜品,著有《花样甜》,为多家美食杂志供稿,为多部美食微电影担任美术指导。

微博:@晴小超

下厨房:@晴天小超人

扫描二维码直达晴天小超人的下厨房主页,查看她的新食谱。


文摘


芒果冻芝士

冻芝士是免烤类甜品的No.1。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将其变身各种美味的蛋糕,夏天少不了的芒果当然是甜品的主角。

<用料>

奶油奶酪 200克 酸奶 160克 鲜奶油 160克 细砂糖 64克 吉利丁片 10克 白葡萄酒 1大勺 柠檬汁 2大勺 香草精 少许 奥利奥饼干9克 黄油 40克 芒果 200

<做法>

1.将芒果去核,然后用刀在果肉上切十字方块,反转以后用刀取下果肉。

2.将奶油奶酪软化,吉利丁片用冷水泡软,黄油隔水融化。

3.将奥利奥饼干去掉夹心,放入保鲜袋中,用擀面杖擀碎,倒入容器中,加入融化的黄油搅拌均匀。

4.将拌好的饼干碎倒入蛋糕模具中压实待用。

5.软化的奶酪加入细砂糖用打蛋器打发至细腻。

6.按顺序加入酸奶- 白葡萄酒- 柠檬汁- 香草精,每次加入都需要搅拌均匀再加入下一种材料。

7.取60 克鲜奶油小火加热,然后放入泡软的吉利丁片,搅拌融化,和剩下的鲜奶油一起倒入奶酪糊中搅拌均匀。

8.倒入一半奶酪糊在铺好饼干底的蛋糕模具中,放入芒果丁,然后再倒入剩下的奶酪糊,震去气泡,放入冰箱冷藏一晚即可。

9.冷藏好的蛋糕脱模的时候,可以用温热的毛巾捂一下模具周围或者用电吹风吹一下模具周围,会更加方便取出蛋糕。切小块食用。

司康

下午茶必不可缺的点心,咸甜皆可。

<用料>

低筋面粉 250克 细砂糖 25克 泡打粉 1.5小勺 盐 1/4小勺 黄油 65克 牛奶 125毫升 蛋黄液 适量

<做法>

1.将低筋面粉和泡打粉过筛,放入细砂糖和盐。黄油切丁,放入面粉中,用手搓揉成沙泥状。

2.加入牛奶,轻轻混合成面团,放入冰箱中冷藏1 小时。

3.将面团从冰箱中取出,用擀面杖擀成 2 厘面左右的厚度,然后用模具压成形,取出放在烤盘上。

4. 表面刷上蛋黄液, 放入预热190℃的烤箱中烤15分钟即可。

5.放凉以后,可以夹自己喜欢的果酱、水果或者火腿片等食用 。

覆盆子夏洛特

<用料>

覆盆子果泥 150 克 吉利丁片 1片 淡奶油 80克 水 20毫升 细砂糖 50克 蛋白 1个 手指饼干 60克 覆盆子 适量 戚风蛋糕 1个 糖粉 适量

<做法>

1.将戚风蛋糕的边缘切掉,然后放入包好锡纸的慕斯圈中,用手指饼干围住边缘。

2.将150 克覆盆子果泥放入锅中加热,然后放入用冷水泡软的吉利丁片,搅拌融化。

3.将蛋白打发至中性。

4.将细砂糖和水放入容器中小火加热至115℃,可以用温度计来检查,到115℃立即关火。

5.沿着打蛋盆边缘将糖浆倒入打发的蛋白中,然后继续打发蛋白,打发至糖浆冷却即可。

6.取三分之一蛋白加入覆盆子果泥中搅拌均匀,再倒入蛋白中搅拌均匀。

7.打发80 克淡奶油,然后加入步骤6 中搅拌均匀制成慕斯糊。

8.后倒入慕斯糊,放入冰箱冷藏4 小时以上,后在慕斯放上覆盆子,撒上糖粉点缀即可。

姜饼小人

<用料>

低筋面粉 150克 黄油 50克 红糖 40克 蜂蜜 30克 鸡蛋 1/2个 姜粉 3克 肉桂粉 1

糖霜装饰:蛋白 10克 糖粉 80

<做法>

1.将低筋面粉和红糖过筛。

2.取一个干净容器将面粉、红糖、蜂蜜、姜粉、肉桂粉都倒在一起。

3.加入鸡蛋,搅拌均匀。

4.后倒入融化的黄油,用手将面粉揉成一团,然后装入保鲜袋,放入冰箱冷藏松弛半小时。

5.取出面团,用擀面杖擀成薄片,用饼干模具在面皮上印出图案,揭去多余的面皮。

6.刷上用10 克蛋液和20毫升水混合的蛋液,放入预热180℃的烤箱中烘烤10 12分钟即可取出,放凉。

7.用10 克蛋白和80克糖粉打发成糖霜,装在裱花袋中,剪一个小口,然后在饼干上画上姜饼小人的装饰即可。

莓果可尔必思

<用料>

草莓 4个 树莓 10 蓝莓 10个 可尔必思 80毫升 牛奶 100毫升

<做法>

1.将水果洗净,草莓切丁。

2.可尔必思和牛奶混合。

3.容器中放入草莓丁、树莓、蓝莓等水果,倒入可尔必思和牛奶即可。

Tips 可尔必思是日本一种乳酸饮料,可以具体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调制。

水果羹

上海人家宴过后必不可少的一道甜羹,清甜、软糯, 一如印象中的吴越姑娘。

<用料>

苹果 1个 橘子 1个 糯米小团子 100 克 猕猴桃 1个 淀粉 适量 冰糖 适量 清水 适量

<做法>

1.苹果、猕猴桃去皮切丁备用;淀粉倒入清水搅拌均匀。

2.糯米小团子提前煮好,放入冷水中降温。

3.锅中放入适量水,烧开,倒入苹果丁和橘子,中火煮2 3 分钟。

4.倒入糯米小团子继续煮1 2 分钟,加入猕猴桃丁。

5.后加入和好的淀粉水,大火煮开待汤汁黏稠,根据个人喜好加入适量冰糖即可。

Tips 水果羹里面的水果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更换,但是好选些比较硬不易煮得很烂的水果。  


序言


吃是每个人的本能,可我多少自认为对于这件事情的体会或许比其他人更深更有感触一些。因为我的家人都擅长品尝和烹制,从小被他们带大的我也就有机会吃到很多至今看起来仍很流行或少见的东西。爷爷是个钟表师,平日里接触的都是西洋物件儿,因此人比较洋派,爱吃各种点心,小到曲奇、蝴蝶酥,大到凯司令的磅蛋糕(又叫奶油蛋糕,是一种常见的基础蛋糕)、栗子蛋糕。夏天的时候他总会买光明牌冰砖放在咖啡里自制雪顶咖啡,那幅画面至今仍有余味。在我一年级的时候爸爸买了我们家的个烤箱,自己在家做蛋糕、饼干,年轻时候的他们对生活中甜美味道的追寻,一如现在的我。这些甜点的味道深深浅浅地驻留在了我的脑海里和味觉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似乎总在不经意间会试图寻找和再现它们。

我的甜点生涯始于妹妹送给我的台烤箱。我有三个妹妹,两个和我一样都喜欢并擅长做西点和中餐,这似乎成了家族遗传。记得烤箱拿到家里那天正好是春节,我们几个小孩在厨房里手忙脚乱一通折腾,做出了人生道甜点——花生酥,那花生和焦糖混合的香气飘荡在厨房里的幸福感,至今都记忆犹新。从此,对甜美味道的追求不仅仅停留在想象中,我也开始付诸实践,并渐渐明白“樱桃好吃树难栽”,看似简单的食物背后,需要用心投入和不断练习。

就这样一做就是七年,从上海到北京,烤箱也换了三个;从蛋糕到面包,从饼干到冰激凌,慢慢摸索慢慢尝试,会做的越来越多;从开始只是梦想能在下厨房获得认证厨师,到后来慢慢将作品出了书,再到给朋友的餐厅和小厨房设计甜品、供应面包饼干,每个小小梦想的实现都让我更坚定了自己的理想。非常感谢查查厨房的苏恩禾,是她一直鼓励我完成自己的梦想,并且和我一起完成制作甜点的甜蜜工作。

我并不是蓝带专业西点学校毕业,也不是星级酒店大厨,所以本书介绍的不是传统的英式下午茶,也不是高贵的法式下午茶,只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这些带着甜蜜香气的我爱的甜点,就像和家人一起享受午后那只属于彼此的静静时光,像对待朋友和家人一样,这些甜点只为你们专心制作。

从春天到夏末,慢慢地也做过很多场下午茶,有朋友,有陌生人,有从外地专程来北京品尝的客人,这些人都让我特别感动。虽然只有一张能容纳八个人的饭桌,却让我拥有无限大的幸福感。每次我在厨房里静静地打发奶油,切蛋糕,抬起头来看到外面桌边坐的客人,或静静地聊天或欢乐地哈哈大笑,我都非常安心和感动。谢谢大家让我有机会为你们做这些甜蜜的食物。

本书记录了2014 年以来我做过的下午茶甜点,希望它是给所有喜欢甜品的人的一份小小礼物,也谢谢你们支持我小小的梦想。后感谢下厨房、中国轻工业出版社。还要特别感谢我亲爱的先生,我的摄影“技术”大部分来自他的真传,如今他甘当绿叶全程协助我拍摄图片。谢谢!仓促之中或许会出现失误,欢迎指正,感激鼓励。

近特别流行的一部日本晨间剧1《多谢款待》,里面的女主角也是位热爱美食的姑娘,她大的心愿就是为大家做好吃的料理,以及听到大家吃完以后很满足地对她说:“多谢款待。”每次看到这里我都会热泪盈眶。我想热爱美食的人的心情都是一样的吧,这也是我大的愿望和梦想—听你们笑着说:“多谢款待。”



咖啡豆的秘密旅程:从高地到杯中的风味密码 第一章:赤道之上的呼唤——咖啡豆的起源与地理 本书将带您踏上一场深入咖啡世界的史诗之旅,追溯这种神奇豆子的起源,探寻它如何从埃塞俄比亚的高原荒野,一步步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饮品之一。我们将详细考察咖啡种植带的地理特征,揭示不同纬度、海拔和土壤如何赋予咖啡豆截然不同的性格。 从黎明雾气缭绕的非洲之角——被认为是阿拉比卡咖啡的诞生地——到中美洲火山灰滋养的肥沃梯田,再到亚洲热带雨林中的隐秘种植园,每一处地理环境都像一位无形的酿酒师,塑造着咖啡豆的最终风味轮廓。我们会细致剖析“赤道气候”的魔力:稳定的温度、恰到好处的降雨量,以及强烈的日照,这些元素如何协同作用,催化出咖啡果实中复杂的糖分和酸度物质。 地理定位的细微差别: 我们将深入探讨著名的“微气候”概念。例如,肯尼亚的Nyeri地区,因其高海拔和独特的土壤矿物质,出产的咖啡豆常带有明亮的柑橘酸度和黑醋栗的香气;而巴西的米纳斯吉拉斯州,广袤的平原和相对干燥的气候则更适合大批量生产,风味通常以坚果和巧克力调性为主。通过详细的地图分析和案例研究,读者将理解“地域风味”(Terroir)在咖啡中的决定性作用,明白为何来自不同山谷的同一品种咖啡豆,口感却可能天差地别。 第二章:品种的万花筒——阿拉比卡与罗布斯塔的基因之舞 咖啡家族庞大而复杂,但核心的商业品种主要集中在两大类:阿拉比卡(Arabica)和罗布斯塔(Robusta)。本书将系统地解析这两个物种的生物学特性、种植难度、抗病性以及风味表现。 阿拉比卡:精品咖啡的灵魂 阿拉比卡,占据全球产量的绝大多数,以其细腻、复杂、高酸度和丰富的芳香化合物而著称。我们将重点介绍其下的重要亚种,例如: 波旁(Bourbon):被誉为“经典”的代表,甜感高,风味平衡,是许多优质咖啡的基石。我们将追溯其在留尼旺岛(原波旁岛)的传播历史。 铁皮卡(Typica):早期传播最广的品种之一,以其干净、优雅的口感著称,但产量相对较低。 瑰夏(Geisha/Gesha):近年来风头正劲的“明星品种”,以其独特的茉莉花香和茶感风味,屡次刷新拍卖纪录。我们将探究它在巴拿马高地成功崛起的“天时地利”。 卡杜拉(Caturra)和卡图艾(Catuai):为提高产量和适应性而被培育出的矮化品种,它们如何平衡了商业需求与风味品质? 罗布斯塔:力量与坚韧 罗布斯塔以其强大的生命力、高咖啡因含量和更低的种植成本而闻名。我们会详细讨论其强劲的醇厚度和略带橡胶或木质的独特风味,以及它在速溶咖啡和意式拼配中不可替代的“奶油感”(Crema)贡献。同时,我们将探讨现代育种工作如何努力提升罗布斯塔的口感,使其不再仅仅是“替代品”。 第三章:从果实到生豆——采摘、处理与风味的前奏 咖啡豆并非直接从树上摘下就能冲泡。采摘后的处理过程,是决定一杯咖啡最终风味的决定性步骤。本章将对几种主流的处理法进行详尽的步骤解析和风味对比。 手工采摘的艺术: 我们将区分“全熟果实采摘”(Selective Picking)与“一次性采摘”(Strip Picking)的区别,强调只有成熟的樱桃果实才能提供最佳的糖分和风味前体。 三大处理法的深度剖析: 1. 日晒法(Natural/Dry Process):果肉完全保留,在阳光下干燥。这种方法让果肉的糖分和风味物质充分渗透到豆子内部。我们将描述其带来的浓郁、发酵感和热带水果调性。 2. 水洗法(Washed/Wet Process):去除果肉后用清水发酵去除黏膜再晾晒。这种方法强调咖啡本身的清晰度和酸度,是展现地域风味(Terroir)的最佳途径。 3. 蜜处理法(Honey Process):介于两者之间,保留部分果胶层(“蜂蜜”)进行干燥。我们将分析不同程度的果胶残留(黄蜜、红蜜、黑蜜)如何微妙地影响甜感和醇厚度。 此外,我们还将介绍新兴的厌氧发酵(Anaerobic Fermentation)等创新处理技术,这些技术如何人为地调控发酵环境,创造出前所未有的酯类和乙醛化合物,带来如朗姆酒、蓝莓蛋糕般的复杂风味。 第四章:烘焙的魔法师——火的艺术与化学反应 烘焙是将生豆转化为我们所认识的咖啡豆的关键环节,它是一门结合了科学与直觉的艺术。本章将深入探索烘焙过程中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反应。 烘焙曲线的解读: 我们将使用图表详细分析烘焙过程中的温度控制:预热、着色期、一爆(First Crack)和二爆(Second Crack)。理解“热量传递”——传导、对流和辐射——如何影响豆子的内部结构至关重要。 关键化学反应揭秘: 美拉德反应(Maillard Reaction):这是产生焦糖、烘烤面包和肉类风味的主要动力,它将氨基酸和还原糖转化为数百种芳香化合物。 焦糖化反应(Caramelization):随着温度升高,蔗糖分解,产生甜味和苦味的平衡。 酸度的变化:克洛罗金酸(Chlorogenic Acids)的分解如何影响咖啡的酸度,以及烘焙程度如何“软化”或“强化”这些酸味。 从浅烘(Light Roast)——最大程度保留产地风味和酸度,到深烘(Dark Roast)——强调醇厚度和烟熏焦苦。读者将学会如何根据不同的咖啡豆品种和处理法,设计出最能展现其潜力的烘焙曲线。 第五章:萃取的科学——从研磨度到水温的精确控制 烘焙完成的咖啡豆必须通过萃取才能释放其精华。本章将聚焦于影响最终饮品质量的每一个变量,特别是“研磨度”这一最重要的萃取控制因子。 研磨度的黄金法则: 我们将用显微镜图像展示粗研磨、中研磨和细研磨的颗粒形态,并解释它们如何决定水与咖啡接触的表面积和流速。不恰当的研磨会导致“萃取不足”(味道酸涩、单薄)或“过度萃取”(味道苦涩、粗粝)。 萃取率的平衡艺术: 咖啡冲煮的理想萃取率范围(18%至22%)是如何确定的?我们将介绍TDS(总溶解固体)测量方法,并分析水温、萃取时间、水粉比如何共同作用,帮助读者精确掌握手冲、法压壶、意式浓缩等不同冲煮方式下的最佳参数设置。 水的角色:水并非中性的载体。我们将讨论水质对咖啡萃取的影响,包括硬度(矿物质含量)和pH值,并提供理想冲煮用水的配置建议,确保每一滴水都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咖啡的风味复杂度。 结语:持续探索的味觉地图 咖啡的世界没有终点,只有不断的发现。本书旨在为您提供一个坚实的理论和实践框架,让您能够理解和掌控从种子到杯子中的每一个环节,最终,冲煮出属于您自己“风味地图”上的完美一杯。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之前对“下午茶”的理解非常局限,无非就是泡杯红茶,配几块饼干。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框架。它不仅仅聚焦于英式传统,更巧妙地融合了亚洲的茶道精髓和法式的精致甜点哲学。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食材选择上的独到见解,她会告诉你如何用最普通的食材,通过巧妙的搭配和创新的手法,瞬间提升整体的味觉层次感。比如,书中介绍的那款用迷迭香浸泡过的奶油,配上新鲜的无花果,那种咸香与果味的碰撞,简直是味蕾上的交响乐!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还深入探讨了“器皿”与“情境”的重要性。她详细对比了不同材质的茶杯对茶汤口感的影响,甚至连餐巾的折叠方式都有提及。这让我意识到,一次成功的下午茶,是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的全方位沉浸式体验。这本书对于追求生活品质,但又不想把事情弄得过于复杂的现代人来说,简直是福音。它提供了一个既有深度又有实操性的指导方针,让人在不牺牲效率的前提下,也能拥有仪式感。

评分

从排版和装帧设计来看,这本书也绝对是出版界的精品。纸张的触感非常舒适,那种略带纹理的哑光质地,拿在手上就让人感觉沉静下来。图片摄影师的功力也极其了得,所有的光线处理都恰到好处,食物看起来既诱人又真实,没有过度修饰的“假象感”。特别是关于“茶饮搭配”的那一章,作者引用了古代文人的饮茶笔记,将饮茶的哲学融入到现代的冲泡指南中,形成了一种古今对话的奇妙体验。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个关于“季节性下午茶”的建议,根据不同季节的节气变化来调整甜品的口味和颜色,这使得每一次的下午茶都成为一种与自然同步的仪式。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它的定价,它提供的是一种可以持续使用、不断被唤醒的生活灵感库。它不只是躺在书架上的装饰品,而是我厨房里那本被我翻得边角都快卷曲的“每日灵感手册”。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具有引导性,它不是那种冷冰冰的菜谱堆砌,更像是一场循序渐进的“感官之旅”。作者首先从“光影与色彩”入手,教我们如何利用自然光来优化食物的呈现效果,这一点对于我们这些热衷于拍照记录的人来说,简直太重要了!接着,她自然地过渡到“香气的故事”,详细解析了不同香草和香料在甜点中的“隐形作用”,让人在品尝时能更深层次地去感知风味的变化。我最佩服的是,她把那些看似高深莫测的烘焙技巧,分解成了极其简单易懂的步骤。比如,她解释打发蛋白霜的“湿性发泡”和“干性发泡”之间的微妙差别,并配上了极具辨识度的图片对比,我第一次做马卡龙居然成功了!这种“手把手”的教学风格,极大地增强了读者的自信心。这本书真正做到了,让“零基础”也能享受到“大师级”的成就感。我感觉自己不再是单纯地在“做饭”,而是在进行一场充满实验精神和艺术创造力的实践活动。

评分

哇,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甜点控”量身定制的!我一直梦想着能有个完美的下午茶时光,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关键的灵感。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温暖、慵懒的色调,仿佛能透过纸张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咖啡香和新鲜出炉的曲奇味。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的那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细节的关注。她不仅仅是在教你做吃的,更是在分享一种生活态度——享受慢下来的时光,用心去对待每一个片刻的放松。比如,她提到的那种“不完美的美学”,让我这个有强迫症的人都开始学会接受蛋糕稍微有点歪斜、茶水不那么完美对称也没关系,重要的是和谁一起分享,以及分享时的那份愉悦。读完前几章,我立刻就冲去买了各种新奇的茶包和一些平时不太舍得买的进口果酱,迫不及待地想实践书里提到的那些“氛围营造术”。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食谱,它更像是一个老朋友,在你需要慰藉的午后,轻声细语地告诉你:“嘿,别忙了,来,我们一起享受这片刻的宁静吧。”我已经开始计划下周周末的家庭“茶话会”了,光是想象大家围坐一桌,品尝着那些用心制作的小点心,那种画面就让人心头一暖。

评分

我很少看到一本关于“吃”的书能够触及到如此深层次的心理层面。这本书的核心价值,我认为在于它倡导的“社交润滑剂”功能。作者反复强调,下午茶的本质是“连接”——连接过去的回忆,连接此刻的自己,更重要的是,连接身边的朋友。她分享了好几个关于“即兴茶会”的小故事,比如如何在五分钟内用手边仅有的材料,布置出一个令人惊喜的茶席。这些故事非常接地气,打破了下午茶必须是“盛大仪式”的刻板印象。通过阅读这些篇章,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邀请朋友时的拘谨和刻意。现在,我更倾向于邀请朋友来我家,不为炫耀厨艺,只为了分享那一刻的放松与真诚。书里提供的那些“无负罪感”的轻食搭配方案也深得我心,不再是一味追求高糖高油,而是转向了对健康与美味的平衡探索。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享受,源于心无旁骛的付出与接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