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厨艺窍门
定价:28.0元
作者:王荣泰,陈金伟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516618547
字数:20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教你如何挑选食材;
2.挖掘你大厨的潜质;
3.让厨房留住你的胃。
内容提要
本书将着眼点放在百姓日常生活中,主要从食材挑选、食物储存、清洗加工以及烹饪技巧等方面,普及一些基本的知识,对读者在上述几方面可能遇到的问题提供指导性建议,同时还附有部分简单易学的食谱。
目录
作者介绍
王荣泰,高级编辑,1985年6月毕业于天津大学。《中国剪报》《特别文摘》创始社长。1985年8月8日,创办常州剪报中心(中国剪报社前身),1991年元旦正式出版份《中国剪报》,之后又以中国剪报为依托创办《特别文摘》杂志,目前发行量超过200万份。陈金伟,《中国剪报》《特别文摘》总编辑、社长。
文摘
买鱼好选“小”的
怎样挑选放心鱼?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何计国教授建议,1.观鱼形。污染重的鱼,形态异常,有的头大尾小,脊椎弯曲甚至出现畸形,有的表皮发黄、尾部发青。2.看鱼眼。饱满凸出、角膜透明清亮的是新鲜鱼;眼球不凸出,起皱或眼内有瘀血的则不新鲜。3.嗅鱼鳃。新鲜鱼的鳃丝呈鲜红色,黏液透明,具有海水鱼的咸腥味或淡水鱼的土腥味;不新鲜鱼的鳃色变暗呈灰红或灰紫色,黏液腥臭。4.摸鱼体。新鲜鱼的表面有透明黏液,鳞片有光泽且与鱼体贴附紧密,不易脱落;不新鲜鱼表面的黏液多不透明,鳞片光泽度差且较易脱落。5.掐鱼肉。新鲜鱼肉坚实有弹性,指压后凹陷立即消失,无异味;不新鲜鱼肉稍呈松散,指压后凹陷消失得较慢,稍有腥臭味。6.看鱼腹。新鲜鱼的腹部不膨胀,肛孔呈白色、凹陷;不新鲜的鱼肛孔稍凸出。
专家还教给大家一个挑鱼的窍门,在挑选淡水鱼时,应尽量选择“小”鱼,即生物链底层的鱼类,比如草鱼、大头鱼等,它们一般靠吃水草生存,相对于石斑鱼、鲈鱼、鳜鱼等凶猛吃肉的鱼类,体内有害物质含量比较低,因而相对安全。对深海鱼来说,由于其体积一般较大,因而,吃“小鱼”比吃“大鱼”安全。这里的“小”,指年龄小,也指个头。鱼的体积越大,含毒量也会较高。
活鱼购买回家后,可以用清水养上一两天;如果是已经杀死的鱼,至少用清水浸泡1个小时左右。鱼千万不要长时间存放,洗的时候鱼鳃部分要去掉、洗净。此外,鱼身上脂肪含量高的部位,有害物质容易聚集,首先是鱼头,其次是腹部中心,污染都相对较高。烹饪时也应尽量煮透、蒸透,不要生吃。
……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有意思,那种带着点烟火气的温暖感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本来以为它会是一本那种老老实实的菜谱大全,结果翻开之后才发现,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饕在跟你拉家常,分享那些藏在厨房角落里的“小聪明”。比如,讲到如何用剩米饭做出松软可口的炒饭,它没有直接给出固定的配方,而是细致地分析了米饭的湿度、油温的控制,甚至连翻炒的力度和节奏都有提及。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让人有一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不拘泥于标准答案的态度,仿佛在鼓励读者根据自家厨房的实际情况去灵活变通。它没有强行灌输某种“标准做法”,而是让你理解背后的原理,这一点非常难得。读完第一部分,我立刻尝试了那个关于如何让红烧肉颜色红亮而不发黑的小技巧,效果简直惊人,那份色泽的饱满度是我以前怎么也做不出来的。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卖的不是菜谱,而是一套烹饪思维的升级。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纯粹是冲着“包邮”去的,没想到内容质量这么高,简直是意外之喜。我平时工作挺忙的,下班后只想简单快速地解决一顿饭,但又不想敷衍了事。这本书里有一章节专门讲“十分钟搞定营养晚餐”,里面的搭配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它没有堆砌那些复杂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用非常口语化的语言描述了食材的最佳组合。比如,如何利用冷冻蔬菜包快速提升汤品的风味,如何用微波炉做出媲美蒸锅的嫩滑口感。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调味品使用时机”的探讨。作者提到,有些香料应该在热油时激发,有些则必须在出锅前瞬间加入,这种对时间节点的精准把握,直接决定了菜肴的最终层次感。我过去总是把所有调料一股脑儿地放进去,难怪味道总是差那么点意思。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的导师,手把手教你如何让味道“开口说话”。它真的颠覆了我对“快手菜”的传统认知,原来效率和美味完全可以兼得。
评分说句实在话,我本来对这种“窍门大全”式的书籍抱有保留态度,总觉得很多都是道听途说、不负责任的“偏方”。但《满28包邮 厨艺窍门》完全不同,它更像是一本“解密”手册,把很多看似神秘的烹饪技巧拆解成了科学的小步骤。例如,书中对如何处理海鲜的腥味提出了好几种方案,并分析了每种方案背后的化学原理——比如利用酸性物质去中和碱性的腥味分子。这种科学严谨性让我非常信服。它不是教你“怎么做”,而是告诉你“为什么这么做有效”。对于我这种喜欢刨根问底的读者来说,这简直是福音。这本书里涉及的范围也挺广,从家常小炒到宴客大菜都有涉及,但重点始终放在那些能瞬间提升整体水平的小动作上。它让我意识到,烹饪的境界提升,往往不在于学会多少道菜,而在于掌握了多少关键的底层逻辑。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给我一种很舒服的阅读体验,没有那种廉价的印刷感,纸张的质地摸起来也很不错。但撇开这些外在因素,真正让我爱不释手的是它对“失败案例分析”的深度剖析。很多烹饪书只会展示成功的美图,但这本书敢于直面失败,比如“为什么做的蛋糕会塌陷?”、“为什么炖肉总是发柴?”。它不会指责操作者的笨拙,而是详细列出导致这些结果的五六种可能原因,并给出针对性的补救或预防措施。这种坦诚的态度,极大地缓解了我在厨房里的挫败感。它让我觉得,即使做错了,也是在学习的路上。特别是关于面食的部分,作者对揉面和发酵的描述,细致到了面团表面光泽的变化,这种对细节的执着,是很多快餐式食谱无法比拟的。这本书,更像是一个愿意分享自己所有“血泪教训”的良师益友。
评分我是一个对“火候”有着偏执追求的人,总觉得那才是中餐的灵魂所在。市面上很多烹饪书对火候的描述总是含糊其事,“中火”、“旺火”,到底是什么概念?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极其细致入微,它不是用温度计去衡量,而是用声音、气味甚至油光的视觉变化来定义火候。比如,作者描述煎鱼时,油面开始出现细小的波纹,鱼皮发出轻微的“咝咝”声,就是最佳下鱼时机。这种基于感官的描述,非常贴合我们日常在厨房里的实际操作环境。此外,它对“锅气”的解析也很有独到之处,提出了好几个增加锅气的独家秘诀,我试了其中一个关于“预热锅具”的步骤,效果立竿见影,炒出来的青菜那种特有的鲜香一下子就出来了。这本书没有那些华而不实的图片,但文字本身的画面感极强,读着读着,仿佛就能闻到厨房里的热气腾腾,让人忍不住想立刻挽起袖子大干一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