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舌尖上的故乡
定价:26.00元
作者:黄发有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3-01
ISBN:9787807138303
字数:190000
页码:34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99kg
编辑推荐
《啖槟榔的风俗》、《故乡的山梨》、《吃相》、《火上的锅》、《鲜鱼浓汤》、《地菜谣》、《遍地的灰灰菜》、《榆钱饭》、《饭场纪事》、《*后一季豌豆》、《薯忆》、《我跟父亲采蘑菇》……本书精选名家描写家乡食物的美文,共分四辑:“家乡情,家乡味”,是籍贯不同的作者写各自故乡的美食——家常菜、风味小吃、地方名吃等;“家乡茶”,“家乡酒”,两种特殊的食品,与果腹之外的心绪与情感有更多的关联,总是让人述说不尽。
内容提要
“思乡忽从秋风起,白蚬莼莱脍鲈羹。”“莼鲈之思”是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亲切的情感。故乡,童年,亲人,无尽的滋味,每每在舌尖萦绕,百转千回,鲜活如昔,无法淡去。
本书精选名家描写家乡食物的美文,共分四辑:“家乡情,家乡味”,是籍贯不同的作者写各自故乡的美食——家常菜、风味小吃、地方名吃等,湖北的珍珠丸子、北京的秋果、绍兴的野菜,客家味、关中味、东北味、新疆风味……天南地北的食趣在此交流;“点滴在心的滋味”,是关于诸如一碗蛋炒饭、几粒花生米、一块豆酥糖、一盘豌莱头、一丛灰灰莱的亲切记忆,尘封的点滴私藏在这里闪光;“家乡茶”,“家乡酒”,两种特殊的食品,与果腹之外的心绪与情感有更多的关联,总是让人述说不尽……品味林海音、王世襄、陆文夫、汪曾祺、林斤澜、周作人、琦君、莫言、阿城等人的舌尖记忆,会让人认同古清生先生的这句话——“人都有一种味觉固执,品尝新鲜的愿望是的,坚守故乡的味觉是比还久。”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最近在看一本关于城市建筑变迁的书,这本书名虽然看起来像某种促销口号的集合,但内容却出奇地扎实,尤其是在探讨“地方性”与“全球化”碰撞时,作者展现出了惊人的洞察力。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老街区改造的批判性分析。他没有简单地将老建筑视为需要被清除的“旧物”,而是将其视为城市记忆的载体。书中有一段分析,将某地在引入连锁咖啡店后,本地特色小吃摊位如何被挤压甚至同质化的过程,写得入木三分。那种微妙的权力更迭,那种熟悉的味道如何被“效率”和“标准化”消磨殆尽的无力感,被作者用极其精准的社会学语言描绘了出来。这已经超出了普通美食散文的范畴,更像是一部微型的社会观察史。我尤其喜欢他对比不同时代人们对“饱腹”和“美味”的定义,这映射了社会经济水平的巨大跨越。读这本书,我常常停下来思考,我们为了追求现代化的便利,究竟付出了哪些看不见的代价?这种思考的深度,远超我阅读其他同类型书籍时的感受。它迫使你将目光从盘中的食物移开,投向创造食物的土地和劳动者,以及这片土地正在发生的不可逆转的变化。那种怀旧的情绪不是矫揉造作的,而是基于对现实深刻理解后的必然产物。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体验是,它成功地将地理学、人类学与味觉记忆进行了无缝对接。我原本以为自己对家乡的味道已经了如指掌,但作者通过对特定气候和土壤如何影响作物生长的剖析,让我对“风土滋养”有了全新的认识。他没有停留在“我的故乡的米饭特别好吃”这种主观感受上,而是会深入解释,是哪种含铁量适中的土壤,在雨季来临前的特定光照下,孕育出了那种饱满而微甜的稻谷。这种科学与感性的完美结合,使得书中的每一段文字都充满了说服力和美感。读到他描写某地特有的野生香料时,那种描述方式,如同在讲述一个失落的宝藏。他详尽地记录了采集的时间、采摘的工具,甚至连当地人采摘时所唱的劳动号子也被引用进来。这让我意识到,我们吃进去的不仅仅是食物,更是那片土地的历史、劳作者的汗水和未被城市化侵蚀的纯粹生活状态。这本书的结构非常巧妙,像是打开了一个个时间胶囊,每一次翻页都是一次深度的地域探索,让人对“家乡”这个概念有了更宏大、更具象的理解。
评分我必须要说,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感把握得极好,它不像一本教科书那样板着脸孔说教,反而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在壁炉边,慢悠悠地给你讲述他一生的见闻。作者的文风极为写意,充满了对生命流动的观察。他似乎非常擅长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瞬间: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晾晒的豆子上的那种金黄;灶台边,母亲在颠勺时手臂扬起的弧度;以及冬夜里,一家人围坐一起分享一锅热汤时,空气中弥漫的满足感。这些场景的描绘,不是用浓墨重彩去渲染“幸福”,而是用极其克制却精准的细节,让读者自己去体会那份沉甸甸的温情。这种“含蓄的美学”,是很多当代作品所缺失的。它教会我,真正的生活美学,往往隐藏在最朴素的日常之中。阅读它的时候,我感觉自己被一种巨大的、温暖的宁静包裹住了。它没有激烈的冲突或惊天动地的事件,但正是这种平静,如同缓缓流淌的江河,最终汇聚成了对生命深刻的理解和热爱。读完后,我感到一种奇特的平静,仿佛内心那些躁动不安的焦虑都被那碗热腾腾的家乡味道抚慰了。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被这个书名吸引纯属意外,以为是那种流水账式的游记混杂着食谱,但翻开后才发现,这简直是一部关于“手艺”的史诗。作者对于制作过程的描摹,细致到令人发指,却又绝不枯燥,反而充满了戏剧张力。比如,他讲述制作某种传统糕点时,需要掌握“面团的呼吸”的段落,简直可以作为范文来学习如何运用比喻和感官描写。他描述揉面团时,手臂肌肉的酸胀、面团在掌心从粗糙到光滑的质变,以及空气中弥漫的酵母气息,这些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更让我震撼的是,作者似乎对每一项传统手艺的起源和演变都有深入的研究。他会追溯到某个村落的某个家族,讲述某个技巧是如何在代际传承中被微调和完善的。这种对“人”与“技”之间关系的研究,让我深深折服。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美食家不仅要会品尝,更要懂得尊重那些耗费毕生精力去磨练技艺的人。它像是一部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册,用最温暖的笔触,记录下了那些正在快速消失的“慢功夫”。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不是为了喝水,而是为了让那种对“专注”的敬意在心中沉淀片刻。
评分这本《舌尖上的故乡》实在是一本令人回味无穷的佳作,虽然我手头这本的标题有些……呃,非常务实,但内容本身却充满了诗意与烟火气。我得说,作者对于食材的理解,已经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比如他描写腌制腊肉的那个章节,简直就像是在为一项古老的仪式做颂歌。从选猪的品种、到盐的配比,再到风干时的湿度和温度,每一个细节都渗透着对传统的敬畏。我仿佛能闻到那股子混合着烟熏和阳光的味道,隔着书页都能感受到腊肉表面的那种微微的硬度。他没有一味地鼓吹“原汁原味”,而是深刻地探讨了“时间”与“风土”如何塑造了食物的灵魂。读到某处,我甚至忍不住放下书,跑到厨房翻找冰箱里的存货,试图重现那种久违的、带着泥土芬芳的乡愁。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它不仅仅告诉你“如何做”,更重要的是告诉你“为什么会成为这样”。它让你重新审视那些餐桌上习以为常的菜肴,发现其中隐藏的家庭记忆和地域文化。那种对故土食物的热爱,不是浮于表面的赞美,而是深入骨髓的眷恋,让人读完后,最大的冲动就是立刻订一张回家的车票,去寻找记忆中母亲切开那块熟肉时的刀工和声音。这本书成功地将美食从感官享受提升到了文化传承的高度,非常值得细细品味,不适合囫囵吞枣地快速阅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