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融汇世界美食家大奖《一把盐》全部精髓,不使用鸡精味精和非天然调味品,利用菜与菜的组合生味增香,寻求平常食材里的至美味道。100道菜,100个秘密,0基础上手,10-20分钟开饭。
内容简介
人间*美是家味。《一把盐下饭菜》里100道百吃不厌、真情难忘的家的味道,是美好未来的起点,是意味深长的真爱,机巧而又轻松地一抹一撒之间诠释着享誉世界的”一把盐”调味理念。常见食材巧妙组合,易于操作又营养丰富,齿颊留香又有益健康。
作者简介
左壮,加拿大华裔作家,美食家。
主要作品:《入味》,饮食文化,2014年腾讯·商报华文好书《一把盐》,饮食文化,2013年世界美食家大奖《七十二变》,长篇小说,一个厨师的爱情、信仰和远方
内页插图
目录
牛羊肉
葱爆羊肉
洋葱爆肥牛
孜然牛肉
牛肉西蓝花
咖喱牛肉
水煮牛肉
子姜牛肉
萝卜烧牛腩
牛肉辣椒粒
鸡肉
小鸡炖蘑菇
蒜烧鸡
辣子鸡块
黄焖鸡
宫保鸡丁
水产
水煮鲽鱼
烧鳝段
鲽鱼炖豆腐
剁椒鱼头
酱焖鲫鱼
带鱼烧豆腐
黄辣丁雪菜焖豆腐
红烧小黄鱼
墨鱼炒韭菜
清蒸咸黄鱼
雪菜蒸鲜鲅鱼
猪肉
青蒜炒猪肝
回锅肉片
爆腰花
猪皮炒尖椒
木樨肉
糖醋烧小排
香菇豆腐果烧丸子
鱼香肉丝
青椒香肠炒蛋
毛豆炒肉末
酸豆角炒肉末
老黄瓜炒肉片
豆角炒肉丝
辣椒炒茄丝
青蒜炒豆干
豆芽炒粉丝
西葫芦炒蛋
榨菜炒肉丝
肉丝炒红蘑
茄汁肉末炒丝瓜
尖椒炒粉皮
尖椒炒干豆腐
渍菜(酸白菜)炒粉儿
蒜薹小炒肉
茭白炒肉丝
鲜腐竹烧白菜
肉片炒莴笋
炒藕丝
豇豆炒辣椒肉末
雪菜肉末炒冬笋
素鸡青蒜炒肉片
包菜粉丝炒肉丝
芹菜炒粉
雪菜鸡蛋炒老豆腐
香菇青椒炒肉
青蒜五花肉炒臭干
红三剁
肉丝烧黄花菜
肉片土豆烧白菜
肉丝土豆烧豇豆
海参烧白菜豆腐
豆腐果烧双青
五花肉烧萝卜
酱焖茄条
肉片焖菜花
肥肉丝焖笋干
肉末虎皮尖椒
葱蒜黄泥
手抓菜豆腐
芹菜酱土豆
香菜肉末熘豆腐
醋熘白菜心
烩茄子
干煸豆角
麻辣豆腐
雪菜粉丝炖豆腐
乱炖
食堂菜(粉丝鸡蛋煮白菜)
排骨土豆炖豆角
素菜
韭黄炒蛋
萝卜丝炒胡萝卜丝
西红柿炒鸡蛋
辣椒鸡蛋酱
大葱拌豆腐
土豆拌茄子
素三丝
蒜泥蒸茄子
芹菜炒土豆丝
鸡蛋炒圈
素锅底
酸辣土豆丝
杏鲍菇烧白菜
烧地三鲜
苦瓜煎蛋
凉拌折耳根
精彩书摘
为了吃到最好吃的牛腩,一定要有耐心把牛腩煮烂。一般来讲,羊肉、牛肉和牛腩一样,炖到酥烂的时间是1个半到2个小时,除非你用高压锅。我处理牛腩的办法就是加盖煮,水干了肉没熟继续加开水煮,直到煮软为止,不立即烧,关火闷半小时,这个过程能让牛腩彻底软下来。这段时间你该忙什么就忙什么,不浪费时间。
有一道世界名菜叫”仁当牛肉”,几乎用到所有亚洲香料,而且容易保存,2个半小时的工夫能做出很美的味道,大人小孩都喜欢吃,不过香料很难买全,有条件的话可以试试看。
萝卜也要煮烂了才好吃,下萝卜的时候要看牛腩的酥烂程度,仔牛的牛腩更容易酥烂。如果牛腩已经很软了,那就先炖萝卜,晚点儿加牛腩。
红蘑又叫松树伞,学名血红铆钉菇,东北地区叫它红松蘑、松树钉,有股奇特的香气,有”素肉”之称,是下饭极品。因为是野生的,产量极少,目前人工不能种植,价格相对贵,南方人可以网购。
现在市场上有机械加工过的红蘑,不用洗择,只要泡够时间就行了。但烘干过程中损失了一部分香气,有耐心的人可以买没加工过的。最后还要加一次蒜,蒜味和红蘑的味道很合。如果真有”死前必吃”的食物,红蘑应该算一个。
这道菜半汤半菜的,吃起来很顺口,而且鲜味十足。要注意全程大火,因为白菜叶会出水,要把汤汁烧干了才好吃。因为我没加酱油,所以最好放些虾皮,海参不是必须的,为了好看上档次才加的,其实也可以用蘑菇或者土豆片、粉丝什么的代替。
大白菜叶是亮点。一定要选山东或东北的那种大白菜,只用叶子,菜帮可以另做醋熘白菜片,或者晾干了做泡菜,如果懒得做就扔了,别怕可惜,损失的能量大自然会通过碳水化合物的分解再次循环回来。白菜叶两刀就切好了,块儿大点儿不要紧,一烧就软了。不过我喜欢用手撕开,看似野蛮,不过吃起来似乎更过瘾,然后反复用冷水冲洗干净,因为大白菜和很多青菜的叶子上会有农药残留。有些白菜叶子上会有小黑点点,老一辈人说那是”墨虫”咬的,没关系,不影响健康和口感,洗干净就行了。
盐放多少你自己控制。如果不想吃饭,就多加点儿蔬菜,什么玉米、粉丝、海带丝、胡萝卜片、土豆片、菌菇、虾或者螃蟹,多带点儿汤水,少放盐,空口吃。如果想配饭,就少留些汤汁,盐多放些。
……
前言/序言
盐上飞鲜
西式料理的味道多数是”配”出来的,有了科学的配比,谁做都一个味儿。而中餐多数是”做”出来的,一次一个味儿,一家一个味儿,强调厨者的”心手合一”,经验占了很大一部分。菜谱中调味料的用量我多用虚指,如”适量””少许””几颗”之类,这也算是中式料理的特点之一吧。
下饭,是中国菜的一个重要功能,也是中国菜创作的基础之一,同时也是稻作文明圈里特有的饮食文化现象。在数以万计叫得上名字的菜肴里,专门的”下饭菜”又自成一派,具有鲜、咸、柔糯、多汁、少餐余等特点。这本菜谱是我对中国家常下饭菜的精选,有些下饭菜虽然制作简单但极具代表性而被选录,有些下饭菜由于太过大众化、制作时间长、与已选录的菜品重复或区域性过强而未被选录。
菜谱里的100道菜品多数来自民间文化传承,三分之一左右融入了我的创新,选用的食材绝大多数来自于家门口的菜场,制作方便,无论在程序和调味上都”在减法的基础上做加法”,保证卫生的基础上尽量突显食材的自然味,旨在给回家吃饭的年轻朋友做参考用,力求10分钟、20分钟就能吃上一顿经济、便捷、营养、美味的一餐。
不建议大家使用味精、鸡精和其他含有非天然添加剂的调味品增鲜,鲜味是可以巧妙地用烹饪手段创造出来的。我做菜能用盐的就用盐,能用天然食材组合搭配的就搭配,能用工夫换就换,我给它起名叫”一把盐”调味法,好多爱美食的朋友都应该听说过了,目的是把非天然的添加物减到最少。除个别体质过敏者外,对大多数人安全,诸多小窍门都写在了字里行间。”一把盐”的菜犹如晴空万里日,过度调味的菜犹如柳絮纷飞天。
如何造出天然的鲜味来?中国人管用餐叫”吃饭”,几千年来稻米是亚洲人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可以说是先有饭才有菜。我们喜欢吃水产,喜欢把肉和蔬菜剁碎,喜欢用葱、姜、蒜爆锅,喜欢用高汤,喜欢用酱油,目的只有一个,提取各种食材里的鲜咸滋味,与淡香如雪的米粒一起在舌尖上欢快地舞蹈。用”一把盐”的调味法盐上飞鲜,最要紧的是办好三件事:
第一,要有一把好刀。好刀能给烹饪带来快乐,提升食材的味道。贵当然好,但也不一定非选贵的,我用的是朋友送的厨用铁刀,找铁匠打的,非常好用,就是容易生锈。
第二,关于调味,除了可以信赖的酱油,还有肉末、肉丝、葱、姜、蒜什么的,我还会经常用到西红柿、大白菜、虾皮。大家都知道,这些食材经过烹调能产生一定量的天然谷氨酸钠,是健康的提鲜剂。
第三,用好一把盐。有人说国家的形成就是从盐、铁的垄断开始的,盐的价格虽然不高,却是百味之祖,人类必不可少的日常调味品,具有极大的政治和经济意义。食盐的种类主要有湖盐、岩盐、海盐等,要善于利用每种盐的风味,注意盐的咸度、鲜度和准确度。盐对了,菜错不了。
就说这些,开饭。
《烟火人间:寻味九州》 一、缘起:一盏清茶,半卷竹简 这本书并非美食的堆砌,而是一次穿越历史与地理的味觉寻根之旅。它聚焦于中华大地上那些流传千年的烹饪哲学,那些隐藏在寻常巷陌,却足以慰藉人心的家常味道。我们试图剥开食材的表象,触及烹饪背后的文化基因与生活智慧。 《烟火人间:寻味九州》以中国广袤的地理版图为经纬,将美食的流变与地域的性格紧密相连。从北国风霜的豪迈,到江南水乡的细腻,再到西南山地的热烈,每一种味道都承载着一方水土的记忆和开拓者的汗水。 二、卷首语:火候的哲学与食材的对话 全书共分为六个主要篇章,辅以若干专题探讨,旨在构建一个立体、多维度的中国饮食文化图景。 第一卷:北方雄风——面食与土地的盟约 北方,是小麦生长的广袤天地,也是黄河流域文明的摇篮。本卷深入探讨了面食在中国人心中的核心地位。我们不只是介绍包子、饺子、面条的制作方法,更着眼于其背后的社会结构与生活节奏。 例如,在山西的煤矿深处,一碗“刀削面”的厚重,体现的是劳作者对碳水化合物的原始需求与对“筋道”口感的极致追求。在陕西的古城墙下,羊肉泡馍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仪式感,连接着历史的厚度。我们考察了发酵技术在北方传统面点中的应用,从酸面团到老面引子,揭示了古人如何利用自然的力量,赋予面粉生命。本卷特别收录了对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面食——如馕、馎饦的田野考察记录,展现了不同生活方式对主食形态的塑造力。 第二卷:江南烟雨——米、水与文人的雅趣 如果说北方是“硬朗”的,那么江南则是“温润”的。本卷关注以稻米为核心的饮食体系,以及渗透在其中的精致化、审美化倾向。 苏帮菜的“浓油赤酱”下蕴含的对火候的精准控制,浙菜的“清、鲜、脆、嫩”对食材本味的尊重,以及徽菜“重油重色”中对山野馈赠的朴素情感,构成了江南饮食的三大脉络。我们花费大量篇幅研究了江南地区对“汤”的理解——从清晨的一碗泡饭,到宴席上的高汤煨制,水在江南烹饪中不再是媒介,而是灵魂。此外,本卷还探讨了文人阶层如何将饮食提升至艺术层面,例如宋代的点茶、明清的茶文化与点心的结合,展现了一种追求“意境”的生活美学。 第三卷:巴蜀热土——麻、辣、鲜、香的生命力 川菜的魅力,在于其强烈的存在感和对感官的全面调动。本卷深入剖析了“一菜一格,百菜百味”背后的复合调味体系。 我们不仅描述了辣椒、花椒、豆瓣酱的融合,更探究了这些调料如何因地制宜地适应湿热气候,成为人们祛湿、提神的生存之道。本卷详细解析了“高汤”在川菜中的基础地位,例如“老母鸡汤”如何为麻辣打下醇厚的底味。我们穿梭于成都的街头巷尾,记录了担担面、钟水饺等小吃从街边摊贩到正式餐厅的演变,关注其在城市化进程中口味的坚守与微调。本卷也包含了对渝派火锅的深入研究,探讨其“江湖气”与“共食”文化对人际关系的构建作用。 第四卷:岭南烟波——海产、药膳与兼容并蓄 地处南疆的岭南地区,其饮食文化展现出惊人的开放性和对自然的敬畏。本卷着重描述了粤菜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以及对药食同源理念的深刻实践。 广府菜对“鲜”的极致追求,体现了对海洋资源的依赖和对食材新鲜度的苛刻要求。我们记录了粤式点心制作中的“轻工巧思”,如酥皮的层次、馅料的细腻,这需要极高的耐心和技巧。同时,本卷也关注了客家菜的“围屋文化”下形成的粗犷与节俭,以及潮汕菜对海味的独特处理方式,例如鱼饭的制作工艺。药膳部分,则展示了岭南人如何将草本植物融入日常汤水中,以适应气候变化,实现养生与美味的平衡。 第五卷:中原腹地——历史的沉淀与调和 河南、湖北、湖南等地,地处中原,是不同饮食文化交汇融合的枢纽。本卷聚焦于这种“调和”的艺术。 豫菜的醇厚与质朴,是农业文明核心区域的代表;湘菜的“香辣”与“酸辣”,则在辣椒传入后,发展出与川菜不同的热情与酸爽。我们考察了以湖北为代表的“江湖菜”的兴起,它们往往以家常做法,烹制出直击人心的浓烈风味。本卷特别讨论了中原地区对酱制工艺的重视,酱油、酱菜的制作不仅是保存食物的方式,更是定义地方风味的关键。 第六卷:边疆风物——游牧与融合的交响 本卷将目光投向了广阔的西北与东北边陲。这里的饮食文化,深深烙印着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和农耕民族的交融互动。 从新疆的烤肉、抓饭,到内蒙古的奶制品、手把肉,我们探讨了肉类在不同烹饪体系中的处理方式,以及对香料的运用如何因丝绸之路的变迁而发生变化。东北菜的“炖”与“酱”,展现了抵御严寒的实用主义美学,同时,其融合了满族、朝鲜族等多元文化的特点,形成独树一帜的重口味风格。 三、结语:寻味,即是寻人 《烟火人间:寻味九州》的最终目的,不是提供一本烹饪手册,而是通过食物这条线索,去理解中国人的生活哲学、人情世故以及对“家”的独特情感投射。每一个菜肴背后,都有一个家庭的温度,一次季节的更迭,以及对美好生活朴素的向往。 本书文风力求朴实而富有洞察力,通过大量田野调查的细腻描写和历史文献的旁征博引,力求展现中国饮食文化的深度与广度,引导读者在品尝食物的同时,也能体味到沉淀在时间里的文化况味。 (此书内容专注于中国各地传统饮食文化、烹饪哲学、地域食材应用及其社会历史背景的深度探讨与田野考察记录,不涉及任何与“一把盐下饭菜”主题相关的具体食谱、个人品鉴或现代改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