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解析运动损伤预防与康复训练设计方法
结合104幅肌肉及骨骼解剖图,详解
12大人体区域、62种常见损伤
症状、产生原因、治疗方法、康复锻炼方法、可采用锻炼项目
38项康复训练
步骤、要领、起始姿势、结束姿势、训练肌肉、关节运动形式
面向物理治疗师、教练员、运动及健身爱好者的康复指南
通过阅读本书,你将学到以下知识:
·人体系统的组成和关节运动;
·损失组织在各愈合阶段的症状和注意事项;
·保持正确姿势、进行赛前热身训练和充分恢复可有效预防损伤;
·核心肌群的内核心和外核心解剖学结构及其对损伤预防的积极作用;
·了解损伤发生原因和过程,通过拉伸运动和强化力量训练进行康复锻炼;
·明确包括活动、拉伸、姿势训练、稳定性训练、力量训练在内的康复训练的标准动作与训练效果
内容简介
本书在详细阐释人体系统的构成、关节的运动形式和损伤的预防方法与康复过程等知识的基础上,结合肌肉及骨骼解剖图,对人体不同部位的62种常见运动损伤的症状、产生原因和治疗方法进行了介绍,并提供了对应的康复锻炼方法和可采用的锻炼项目。此外,本书对38项康复训练的步骤、要领、起始姿势、结束姿势、训练肌肉及关节运动形式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讲解,旨在帮助健身爱好者、运动爱好者及专业运动员在损伤发生后进行正确的康复训练。
作者简介
利·布兰登
利·布兰登是CHEK 从业医师(Ⅵ级)、生活方式教练(Ⅲ级)和通过英国国家认证的体能教练。他自1996 年起开始专门从事损伤康复及体育训练方面的研究,同时也是一位运动和治疗按摩师。
詹姆斯·柏伦奇
詹姆斯·柏伦奇是开普敦一家设计室的经营者和所有人,他的设计室专门为图书与杂志设计插图。柏伦奇的兴趣十分广泛,除人体解剖学外,还对博物学及其他相关学科有所涉猎。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部分
解剖学与损伤概述
如何使用本书 6
解剖学相关定义及专业术语 8
人体系统 10
解剖学切面与区域划分 15
解剖学方位术语 16
关节运动 17
损伤的分类 21
损伤的预防 23
姿势与肌肉平衡 赛前准备 恢复
长期损伤的康复 27
组织愈合 各组织愈合阶段的恢复 急症护理——RICE 原则 寻找损伤病因 核心肌群解剖 康复训练设计
第 二部分
常见运动损伤
足部损伤 38
外翻 跖骨骨折 足底筋膜炎
踝关节与胫部损伤 41
跟腱炎 跟腱撕裂 踝关节扭伤 胫骨前肌综合征 外胫夹
膝部损伤 46
前十字韧带扭伤 贝克氏囊肿(腘窝囊肿) 髌骨软化(跑步膝) 髌腱炎(跳跃者膝) 内侧软骨损伤 内侧副韧带扭伤 骨性关节炎 后十字韧带扭伤 股四头肌肌腱炎
大腿损伤 55
腘绳肌肌腱病 腘绳肌拉伤 骨化性肌炎 股四头肌挫伤(dead-leg) 股四头肌拉
伤 股骨应力性骨折
腹股沟损伤 61
运动性耻骨区痛 腹股沟拉伤 腹股沟疝 耻骨骨炎
臀部损伤 65
髋关节滑囊炎 梨状肌综合征 骶髂关节功能障碍 坐骨神经痛
腰椎损伤 69
椎间关节疼痛 椎间盘突出——神经根压迫 峡部裂和峡部完全断裂
颈椎损伤与胸椎损伤 72
强直性脊柱炎 寰椎半脱位综合征 休门氏病 挥鞭伤
胸部及腹部损伤 76
腹疝 肋软骨炎(非化脓性肋软骨肿胀) 胸大肌拉伤 肋骨骨折 胸锁关节扭伤
肩部损伤 81
肩锁关节扭伤 肱二头肌拉伤 肩关节脱位 锁骨骨折 肩周炎 盂唇撕裂 肩撞击综合征(游泳肩或投掷肩) 肩袖损伤
肘部损伤 89
肱骨内上髁炎(高尔夫球肘) 正中神经卡压 桡神经卡压(桡管综合征) 网球肘
腕部损伤 93
手舟骨骨折 腕管综合征
环境引起的损伤 95
脱水 中暑 冻伤 体温过底 晒伤
第三部分
康复训练
活动 100
麦肯基俯卧撑 正中神经松动 桡神经松动 肩关节活动
拉伸 104
腹肌 内收肌 胫骨前肌 腓肠肌 腘绳肌——坐于瑞士球上 颈伸肌 胸小肌 股四头肌 阔筋膜张肌
训练
姿势训练 113
臀部与背部伸展 眼镜蛇式俯卧
稳定性训练 115
四点支撑吸腹 肩袖缆绳训练 拉力带交叉行走 深层颈屈肌稳定性训练 颈部瑞士球
训练 俯卧马步 下腹训练 平衡板站立/深蹲 瑞士球上仰卧侧转 脚趾触地训练
力量训练 127
硬拉 弓步(单腿前蹲) 实心球肩外旋 实心球肩内旋 罗马尼亚式硬拉(直腿硬
拉) 单臂推绳 单臂哑铃耸肩 单臂拉绳 瑞士球上仰卧伸髋 水中慢跑 伐木动作
伸腕 屈腕
术语表 141
《运动损伤解剖学与康复训练》 内容概述: 本书深入剖析了运动损伤的发生机制、解剖学基础以及与之相匹配的康复训练策略。旨在为运动爱好者、运动员、教练员、运动医学从业者以及康复治疗师提供一本全面、实用且易于理解的参考指南。本书将运动损伤的理解置于精确的解剖学框架之上,详细阐述了身体各部位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功能,当这些功能因外力、过度使用或生物力学异常而受到破坏时,便引发了运动损伤。 本书的结构清晰,逻辑严谨,从宏观到微观,层层深入。首先,它会带领读者回顾运动解剖学的核心知识,包括骨骼、关节、肌肉、肌腱、韧带、神经和血管等关键解剖结构的功能特性。理解这些基础知识是诊断和治疗运动损伤的基石。随后,本书将详细介绍最常见的运动损伤类型,并将其与特定的解剖部位和功能失效联系起来。例如,在探讨膝关节损伤时,本书会细致讲解股四头肌、腘绳肌、半月板、前后交叉韧带等结构的功能,以及它们在跑步、跳跃、急停等动作中承受的压力,从而解释为什么这些结构容易在特定运动中受伤,如前交叉韧带撕裂、半月板损伤、髌股关节疼痛综合征等。 除了损伤本身的阐述,本书的另一核心内容是对这些损伤进行科学、系统的康复训练。康复训练部分的设计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最初的疼痛控制、消肿,到恢复关节活动度、肌力,再到功能性训练和重返运动,每一个阶段都有详细的指导和具体的训练方法。本书会强调个性化康复的重要性,认识到不同个体、不同损伤程度、不同运动项目所需要的康复计划存在差异。因此,本书提供的是一套框架和原则,鼓励读者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 详细内容: 第一部分:运动解剖学基础与损伤机制 第一章:人体运动系统的基本构成 骨骼系统: 介绍骨骼的类型、功能(支撑、保护、运动杠杆、造血、储存矿物质),重点关注与运动密切相关的骨骼结构,如脊柱、骨盆、四肢长骨、关节周围的骨骼。讲解骨折、应力性骨折等损伤的力学成因。 关节系统: 详细分类(纤维性、软骨性、滑膜关节),重点分析滑膜关节的结构(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关节液、韧带、半月板、滑膜襞等)及其在运动中的作用。阐述关节扭伤、脱位、半月板撕裂、韧带损伤等与关节结构相关的损伤。 肌肉系统: 讲解肌肉的类型(骨骼肌、平滑肌、心肌),重点关注骨骼肌的收缩机制、肌纤维类型、肌群(屈肌、伸肌、内收肌、外展肌、旋转肌等)及其在运动中的协同与拮抗作用。分析肌肉拉伤、撕裂、肌腱炎、肌痉挛等肌肉及肌腱损伤的病理生理学。 神经系统: 简述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功能,特别是外周神经与运动控制的关系。解释神经卡压、神经撕裂等可能引发的疼痛和功能障碍。 血管系统: 介绍运动中血液循环的重要性,以及血管损伤可能导致的出血、血肿等问题。 第二章:运动损伤的生物力学与常见成因 运动学与动力学原理: 引入杠杆原理、摩擦力、惯性、加速度、离心力等基本物理学概念,解释运动过程中身体受到的内外力。 运动链的理解: 阐述身体各部分在运动中的连续性与相互影响,强调一个环节的失衡可能导致其他部位的损伤。例如,足踝不稳定可能向上影响膝盖、髋部乃至腰部。 急性损伤的机制: 跌倒、撞击、突然的改变方向、过度的屈曲或伸展等直接或间接的外力作用。 慢性/累积性损伤的机制: 过度训练、训练量/强度增加过快、不当的技术动作、疲劳、不均衡的训练、不合适的装备、不良的场地条件。 解剖学异常与损伤: 如扁平足、高弓足、脊柱侧弯、骨盆倾斜等个体差异如何增加特定损伤的风险。 第二部分:常见运动损伤的解剖学分析与评估 第三章:下肢运动损伤 踝关节与足部损伤: 踝关节扭伤(外侧、内侧)、跟腱炎、足底筋膜炎、跖骨应力性骨折、跟骨骨刺、胫骨应力综合征(“胫骨内侧应力症”)。详细分析踝关节的解剖结构(踝关节、距骨、跟骨、跟腓骨韧带、三角韧带等),以及这些结构在站立、行走、跳跃、奔跑中的承受压力,解释损伤的发生机制。 膝关节损伤: 前交叉韧带(ACL)损伤、后交叉韧带(PCL)损伤、内外侧副韧带(MCL/LCL)损伤、半月板撕裂、髌股关节疼痛综合征(“跑步膝”)、髌腱炎(“跳跃膝”)、股四头肌拉伤。深入解析膝关节的组成(股骨、胫骨、髌骨、前后交叉韧带、内外侧副韧带、半月板、髌腱、股四头肌等),以及它们在旋转、屈伸、稳定中的作用,详细阐述典型损伤的发生方式。 髋部与大腿损伤: 股四头肌拉伤、腘绳肌拉伤、内收肌拉伤、股骨骨折(尤其在极限运动或严重撞击中)、髋关节盂唇撕裂、梨状肌综合征、髋屈肌腱炎。剖析髋关节的结构(股骨头、髋臼、关节囊、髋屈肌群、伸肌群等)及其在运动中的力学功能,解释常见损伤的原因。 臀部与下背部损伤: 臀肌拉伤、臀部撞击伤、腰部肌肉拉伤、椎间盘突出(可能与运动有关)。 第四章:上肢运动损伤 肩关节损伤: 肩袖损伤(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肩胛下肌)、肩峰下滑囊炎、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肩关节脱位/不稳、锁骨骨折。精细讲解肩关节的解剖结构(肱骨头、肩胛盂、肩袖肌群、关节囊、喙肩韧带等),以及其卓越的活动度和相对的不稳定性,解释各种损伤的易发性。 肘关节损伤: 网球肘(肱骨外上髁炎)、高尔夫球肘(肱骨内上髁炎)、肘关节脱位、尺神经卡压。分析肘关节的组成(肱骨、尺骨、桡骨、关节囊、韧带等)及功能,阐述肌腱附着点炎症的成因。 腕关节与手部损伤: 腕关节扭伤、腕管综合征、舟骨骨折、手指扭伤、腱鞘囊肿。 第五章:躯干与头颈部运动损伤 胸腰部损伤: 肋骨骨折、肋软骨炎、腰部肌肉拉伤、脊柱滑脱(与运动的关联性)、脊柱关节突关节紊乱。 颈部损伤: 挥鞭伤(常见于车祸,但也可由运动引起)、颈部肌肉拉伤。 第三部分:运动损伤的康复训练原则与方法 第六章:康复训练的总体原则 评估与诊断: 强调准确的伤情评估(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是制定康复计划的前提。 疼痛管理与炎症控制: RICE原则(Rest, Ice, Compression, Elevation)及其他物理疗法(如超声波、电疗)。 循序渐进原则: 从保护到功能恢复,逐渐增加训练负荷和难度。 个体化原则: 根据损伤类型、严重程度、患者年龄、运动项目、恢复能力等因素制定个性化方案。 早期活动与负重: 在损伤允许的情况下,鼓励早期适当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和组织修复。 全面康复: 不仅恢复受损部位,还应关注整体身体的平衡与协调。 第七章:伤后早期康复(保护与恢复关节活动度) 目标: 减少疼痛、控制炎症、防止肌肉萎缩、保持关节活动度。 训练内容: 疼痛管理技术: 冰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 被动活动度练习: 在治疗师帮助下进行关节活动。 主动辅助活动度练习: 患者主动活动,治疗师稍作辅助。 等长收缩练习: 在不改变关节角度的情况下,肌肉进行收缩,如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有助于维持肌肉激活和血液循环。 周边关节活动: 保持未受损关节的活动性。 第八章:伤后中期康复(恢复肌力、耐力与本体感觉) 目标: 恢复受损肌群的力量、耐力,提升关节稳定性,改善本体感觉。 训练内容: 阻力训练: 渐进性阻力训练: 使用弹力带、哑铃、器械等,逐渐增加重量或阻力。 动态阻力练习: 针对性地训练具体肌群,如深蹲、弓步、划船、推举等。 核心肌群稳定训练: 平板支撑、桥式运动、俄罗斯转体等,增强躯干稳定性。 本体感觉与平衡训练: 单腿站立: 在不同平面、不同支撑面上进行。 使用不稳定平面: 如平衡垫、Bosu球。 闭眼站立。 心肺功能恢复: 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游泳、椭圆机。 第九章:伤后晚期康复(功能性训练与重返运动) 目标: 恢复运动所需的全部功能,进行专项运动技能训练,预防再次损伤。 训练内容: 速度与敏捷性训练: 变向跑、折返跑、跳绳、敏捷梯训练。 爆发力训练: 增强式训练(跳箱、爆发力深蹲)、药球训练。 专项运动技能模仿: 模拟运动项目中的关键动作,如投掷、踢球、挥拍等。 抗疲劳训练: 模拟比赛强度的训练。 生物力学纠正: 识别并纠正可能导致损伤的技术动作缺陷。 心理康复: 建立信心,克服对再次受伤的恐惧。 第十章:运动损伤的预防策略 训练负荷管理: 合理安排训练计划,避免突然增加训练量或强度。 充分的热身与放松: 运动前充分热身,运动后进行拉伸和放松。 技术动作优化: 学习和掌握正确的运动技术。 力量与柔韧性均衡发展: 避免身体发展不均衡。 合适的装备选择: 穿着合身的运动鞋、防护装备。 场地与环境评估: 确保运动场地安全。 营养与休息: 保证充足的睡眠和均衡的营养。 结论: 《运动损伤解剖学与康复训练》不仅是一本关于身体损伤的书籍,更是一份关于如何理解、应对和克服运动挑战的全面指南。通过深入的解剖学知识,读者将能更清晰地认识到身体的脆弱性与韧性;通过科学的康复训练方法,读者将掌握重返运动、甚至超越过去的途径。本书致力于成为每一位参与体育运动者的必备参考,帮助他们以更健康、更安全、更有效的方式享受运动的乐趣。